120名预定新兵喜圆从军梦,展现新时代青年理想担当与家国情怀
长沙晚报9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陆吉涛 曾颖)9月16日至18日,在长沙火车站、火车南站的候车大厅里,一片片整齐的迷彩绿成为最亮眼的风景。来自芙蓉区的120名预定新兵,拎着满载期盼的行囊,分批次登上列车,奔赴祖国各地的军营,开启人生崭新篇章。记者近日走近其中三位预定新兵,倾听他们将青春融入国防事业的动人故事,感受新时代青年的理想担当与家国情怀。
王乐凯:
从受助者到守护者,他带着长针进军营
“我是靠部队缘分活下来的孩子,这份恩情,我一直铭记在心。”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王乐凯与军营的羁绊,在生命起点便已注定,当年他曾在部队医院门口被好心人收养,迷彩绿是他最早的温暖印记。
这份特殊的缘分,让王乐凯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而两次难忘的旅程,更让他的报国之志愈发坚定。大一暑假,刚结束20天军事集训的他,背着行囊踏上红色寻访路,19天里徒步400余公里,先后走到韶山毛泽东故居、彭德怀纪念馆等地,缅怀革命先烈。“站在伟人像前,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更明白了什么是初心如磐。”他说。
大三那年,他又挑战自我,单人单车穿越2160公里川藏线,翻越1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每蹬一步,都是对意志的淬炼。我相信,这样的经历能让我更快成长为合格战士”。
王乐凯还有一项“特殊本领”,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暴氏长针疗法”的第四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8月还考取了高级中医针灸理疗师证书。
9月17日在长沙火车南站,即将奔赴军营的他,听闻寻医广播后立刻前往,为被行李压伤的台湾旅客施针止痛。“我要刻苦训练争当标兵,更要用长针技术服务官兵,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出力。”王乐凯说。
罗洲:
出身于军人家庭,他接过“接力棒”
“生在军营,长在军营,更要建功军营!”预定新兵罗洲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多位家人与军营有着不解之缘。
罗洲的祖爷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长沙和平解放中曾作出重要贡献;外公曾任火箭军某部团长,把半生岁月奉献给国防事业;父亲是拥有16年军龄的老兵,先后参与1996年屈原垸抗洪、1998年常德安乡抗洪等重大任务;表弟如今也在军校深造。
“小时候觉得军装威武,长大后才懂得背后的责任。”在部队大院听着军号声长大的罗洲,从小就听父辈讲起祖爷爷的大义、外公的坚守,还有父亲抗洪时的英勇。那些“沉默的伤、无言的痛”,让他读懂了军装的重量。
大学毕业时,面对多种选择,罗洲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不只是延续父辈的荣光,更要践行我们这代人的强军使命”。如今,他已做好准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自己的奋斗为这支光荣的队伍增添新的光彩”。
李雨豪:
暂别校园,学霸“硬核”从军路
“读研是学业追求,参军是梦想践行,这两者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手握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共产党员李雨豪作出了一个“硬核”选择——先赴军营,再圆校园梦。
这位曾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三次拿下二等学业奖学金,还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霸”,本科期间就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除了专注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他还坚持体能训练,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参军默默积蓄力量。
对于未来的军营生活,李雨豪有着清晰规划:“我立志在部队刻苦训练、积极表现,努力实现由优秀学子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他笑着说,自己已做好长期服役的打算,“希望能在部队大熔炉中全面锻炼、持续发展,让知识成为守护家国的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