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思路“唤醒”乡村闲置房 | 乡村CEO创业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匡小娟
六十多年前,在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雷锋驾驶着拖拉机,开始他的奋斗与奉献;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另一段关于奋斗与耕耘的故事正在这里上演。故事的主角叫赵会超,是团山湖村今年新上任的乡村CEO。
“乡村CEO”这个头衔,在长沙的乡村治理序列中,还带着新鲜滚烫的气息。在担任团山湖村乡村CEO之前,赵会超已在这里扎根8年多,是拾光农场的主理人。而现在,他的使命则是用市场化思维盘活沉睡的资源,为团山湖村算清一笔关于现在与未来的“经济账”。
从经营自家农场的“主理人”,到心系全村发展的乡村CEO,这场角色蜕变,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中一个生动而深刻的缩影。他常笑说,自己的事业从主理“拾光农场”,升级到了如今与全村村民共同奋斗,共享发展时光。

从“小赵”到“老赵”,从农场主理人到乡村CEO
冬日上午9:30,记者见到赵会超时,他刚刚结束会议。采访就在团山湖村的会议室进行。采访间隙,他走到村委会门口回电话。一位路过的村民隔着马路熟稔地朝他喊道:“老赵,搞不赢咯!”他微笑着点头回应。
赵会超是东北人,他告诉记者,2017年机缘巧合到团山湖村经营农场时,村民们都喊他“小赵”。从最初的“小赵”到如今人人招呼的“老赵”,称呼改变的背后是信任的累积。
“在农场的运营中,我渐渐了解了团山湖村的资源禀赋与都市人群的消费需求。”在赵会超的眼中,团山湖村并非一个需要从零起步的乡村。它地处望城腹地,交通便利,拥有两个高速出入口,三甲医院与优质学校环伺,按照规划,2028年地铁将直通村口。
这个说法,得到了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府迎的认可。“团山湖村可以说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村里围绕‘雷锋精神’,成功打造了正兴文苑、治沩展览馆、最美奋斗者广场、燕来新风馆等10余个学雷锋活动阵地。”程府迎告诉记者,如何将团山湖村的文旅特色转化为发展动能,一直是团山湖村思考的课题。
2024年,望城区率先发布了《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以每年最高30万元待遇面向全国引进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懂资本、懂市场的乡村CEO,来到望城、建设望城、扎根望城。
这一政策为团山湖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在赵会超心中激起涟漪。今年3月,凭借对团山湖村长达八年的深入了解、清晰的市场化思维以及对乡村发自内心的热爱,赵会超正式成为团山湖村的“操盘手”。
角色的转变,远非头衔更换那么简单。赵会超对此有深刻体会:“以前做主理人,更聚焦在自己农场的‘一亩三分地’,关心的是自家营业额。现在做CEO,是村的‘操盘手’,要算全村的‘经济账’,带着一群人往前跑。”
“老赵”的乡村运营学:旧房焕新、资源生金
“操盘”的第一步,是盘点家底,激活沉睡的资源。
团山湖村有不少闲置房屋,但在乡村CEO赵会超眼中,它们是蕴藏着无限潜力的“沉睡资产”。赵会超和程府迎一起,挨家挨户走访,最终说服15户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共同参与这场村庄焕新计划。就这样,15栋、48间闲置农房迎来了新生。
“我们采取‘楼下住家,楼上迎客’的模式,既保留了村民原有的生活空间,又将闲置的二楼精心改造,融入红色文化与雷锋元素,打造出可同时接待80人的‘追锋农宿’。”行走在修葺一新的村舍间,赵会超向记者细致介绍,这些民宿不再是简单的住宿空间,而是让培训学员真正实现“学习在田野,吃住在农家”的沉浸式课堂。
这无疑是一次精准的市场洞察与资源盘活。该模式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截至目前,已成功承接各类培训活动8期,吸引学员1500余人次,直接为村集体创造营收42万元,真正实现了“旧房焕新、资源生金”。
经济账的背后,是更温暖的民生账。种植大户袁为民就是受益者。“以前种菜就像赌博,怕天灾,更怕菜烂在地里。”在村口的菜地边,袁为民拉着记者算账,“现在好了,每次出菜都赶上村里活动客群最多的时候。”袁为民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菜地从5亩扩产到10亩了。仅10月份,菜地收入就达2万元。
对于赵会超的这套“运营学”,程府迎看得更为深远。“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行政力量‘推’,更要靠市场机制‘活’。”程府迎说,“赵会超这样的乡村CEO,就像催化剂,他把团山湖村的文旅特色、农副业,变成了能产生经济效益、能富民增收的活资源。他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团山湖村未来发展的长远账。”
从盘活闲置农房,到打通农产品销路,再到策划“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项目,赵会超就像一个精明的“掌柜”,把团山湖村的资源一点点擦亮、激活。截至采访前,他交出的成绩单是:今年以来,各类项目总营收近120万元,村民增收35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跟太阳一起起床,跟月亮一起下班”
乡村CEO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上下班界限。“跟太阳一起起床,跟月亮一起下班”是赵会超的常态。他的时间被彻底“碎片化”——采访一整天下来,他接了数十个电话,签了4次字,开了2次会议,接待了2次来提前看场地的到访人员……
“我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用。”他坦言,“没有整块的时间静下来做数据统计、积累和深度总结。”然而,即便在奔忙的间隙,他脑海中关于团山湖村未来的宏图却愈发清晰。
他带着记者走到正兴文苑和拾光农场之间的乡道上,指着远处的一栋闲置用房:“这里,我们计划打造成‘稻田咖啡’。目标是把它作为连接点,将红色研学和休闲生态观光路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旅闭环。”他透露,这个构想已获得投资方的青睐,正在积极推进。
此外,他的品牌化战略也在同步布局。“像袁为民等种植大户的农副产品,品质很好,但缺乏包装和品牌识别度。”赵会超计划引入专业设计师,联动“乌山贡品(贡米、贡茶、贡油)”系列,对特色农副产品进行统一包装与品牌打造,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媒体阵地是他开拓的又一片“田野”。他的视频号与抖音号虽起步不久,但“主任探村”系列数据已超过97%的同类型账号。
一个颇具创意的计划已在他脑中成型:“11月下旬,我准备利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在村口拍几期短视频,‘追着’客人介绍团山湖村的好吃好玩,分期展示我们的红色场景、美食文化。最后,还可以做一条搞笑收尾——‘天天追客人,怎么瘦下来的’——正好为我们即将建成的乌山全民运动中心预热!”
“团山湖村基础好,但产业多元化是我们要突破的难题。赵会超带来的市场化思维和执行力,正是我们需要的。”程府迎对这位搭档的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相信,在他的‘操盘’下,团山湖‘雷锋精神发源地’的品牌会越来越亮,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采访结束时,赵会超又接起电话,快步融入团山湖村的冬景中。在他的身上,仿佛能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接力——雷锋同志当年在此耕耘,收获的是饱满的稻穗;六十多年后的赵会超,耕耘的则是市场、品牌与机遇。
蹲点手记
打通“耕”与“营”的时代逻辑
在团山湖村采访,有两个画面在我脑中反复交叠:一个是昔日的雷锋,在团山湖村的田野上驾驶拖拉机,目光炯炯,充满朝气;另一个是今日的赵会超,在村委会、民宿与田埂间穿梭,步履匆匆,眼神专注。
这两幅画面,共同勾勒出团山湖村六十多年的发展脉络,也揭示了乡村振兴中一种深刻的内在传承。雷锋的“耕”,是那个时代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缩影;赵会超的“营”,则是新时代盘活资源、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耕耘土地”到“运营乡村”,变化的不仅是工具和方式,更是思维与格局。
赵会超的成功,在于他巧妙地打通了两种逻辑。他深谙市场经济的“算法”,懂得营收、利润和品牌的价值;同时,他更精通乡土社会的“心法”,珍视并赢得了村民口中那声“老赵”所代表的深厚信任。
他的故事说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或项目引进,更重要的是找到像他这样的“关键变量”——他们既是乡村的“自己人”,又是市场的“明白人”。
在程府迎与赵会超的协作中,我们看到了“行政”与“市场”两种力量的精彩共舞。村“两委”营造好环境、管好大后方,乡村CEO则在市场前沿冲锋陷阵。这种新型的乡村治理结构,或许能为更多村庄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