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一群清华生 “白箬之光”助学计划点亮乡村儿童未来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洪虹 通讯员 吕紫嫣 李晓宇)“老师,太阳能板真的能靠阳光发电吗?”“为什么我们要减少碳排放?”7月24日,长沙市新世纪高级中学的教室里,一群孩子围着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支教队员追问。这个夏天,湘江新区白箬铺镇的孩子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11名清华大学学子带着“双碳”知识和青春热情,走进乡村课堂,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活水”。

清华大学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一起。 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李晓宇供图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白箬铺镇团委联合清华大学电机系团委、研团总支共同发起“白箬之光”助学计划,搭建助学平台,以支教、捐赠、书信交流、参观学习等形式,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机会。

此次活动,清华志愿者们创新采用“线上+实地”服务模式,其中7月7日至18日,11名学子通过线上形式为白箬铺的孩子开展支教活动,7月23日至29日,则来到实地开展助学系列活动,包括双碳课堂、重走1917毛泽东游学路线,劳动教育与助农实践,科技企业走访调研等。

为孩子们讲述双碳知识。

电路实验课、编程课、双碳小讲堂……最核心的课堂环节,志愿者们精准对接不同年龄段需求,精心设计了分层课程:面向小学生,打造了趣味盎然的“快乐学习”科普课,将太阳能知识巧妙融入闯关游戏与DIY实践,让孩子们在动手探索中感受科学魅力;面向初中生,则准备了聚焦实用备考策略的“学习方法”指导课以及深入浅出的“双碳目标与碳监测”科普课,有效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贯穿全程的系统化“双碳课堂”,更是志愿者们用心播撒绿色环保理念的生动实践。

本次助学活动已服务30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颇具成效,课程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激发了乡村学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动力。

志愿者重走1917毛泽东游学路线。

“孩子现在学习可积极啦,每天回家都主动写作业,还说让紫嫣姐姐等她,她也要考清华!”妈妈刘仁看到孩子的变化,第一时间给“白箬之光”助学计划团队报喜。

清华大学支教成员李秋冰坦言虽然线上教学存在一定客观限制,但孩子们的活泼开朗、积极配合让她感到非常值得,“十分期待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给更多的孩子带来知识和快乐!”

课堂之外,更多向上、向善的能量正悄然涌动。

清华志愿者给结对孩子写的书信。

通过“书信陪伴计划”,白箬铺的二年级小朋友吴锦凡和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玄松元结成了对子。玄松元给吴锦凡写信道:“你们是在江河田野里的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作家余世存曾类比农人耕作,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你的任务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三四月做的事,到八九月自会有答案。希望你在未来十年的小学、中学旅途中,记得这样的一番哲理。只要日积月累,踏实努力,到了‘八九月’,一定会有不令自己失望的结果。”

书信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他们对于学习的疑问,对于生活的思考,向着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志愿者们则满怀热情为孩子们解答疑惑,为同学们带来更多彩的世界和更成熟的思考。

为初中生讲述学习方法。

此次“白箬之光”助学计划支教活动,是白箬铺整合优质志愿力量、服务乡村儿童发展的有力探索。作为儿童友好小镇,白箬铺致力于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在这里,孩子们沉醉于乡野奔跑的童趣,52个特色屋场和六大教育阵地编织成自然与知识的乐园。每年超10万人次亲子家庭来到这里,孩子们喂鹦鹉、追松鼠、学《诗经》,连联合国都聆听过小镇的儿童友好故事。

记者了解到,“白箬之光”助学计划已形成长效机制,除暑期活动外,平日通过“书信陪伴计划”建立清华学子与乡村儿童的固定联结,后续还将选拔优秀学生赴清华研学。

【作者:洪虹】 【编辑:肖彪】
关键词:白箬铺镇 清华大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