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既是“公园城市”,又是“未来之城”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罗杨
金秋九月,湘江之畔,“国家队”集结。9月16日,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如约而至,这不是普通会议,而是一场“尖子生”的高端对话——19个国家级新区与9大战略功能平台的代表共聚湖南湘江新区。为了更好推进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队”,共享国家级新区发展经验。
在成都平原的南部,一座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那便是第11个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2014年10月获批成立,十年来,她从蓝图走向现实,不仅经济总量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累计达5103亿元,更以全新的城市发展范式,向世界展示着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活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
若你踏入天府新区,首先震撼你的定是那绵延的绿意与一望无际的湖光山色。这里是“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为这里擘画了山、水、人、城共融共生的美好蓝图。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座尊重自然、从容生长的城市:空间布局不摊大饼,不削山头、不填沟壑、不改水系,而是依随地势,拥绿亲水,让城市在自然中有机生长。漫步其间,骑龙中水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理想街区中人群闲适,中央商务公园(CBP)中飞鸟翩跹——这座城市想让人们从家里出来,就像在公园中游憩一样幸福。
而这座“公园城市”的骨子里,还跳动着一颗澎湃的“创新之心”。近年来,天府新区主动肩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使命,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投入巨资深化创新布局,培育着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在此落成,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相继运行;统筹布局核聚变、光电技术等领域“2+4”国省重大科学装置,集聚“中科系”“中核系”“航发系”“中物系”等国家科研机构27家;引进清华能源互联网、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66个,落地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00余个……天府新区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科技之光,最终要照进产业与现实。在这里,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龙泉汽车城等13个产业功能区如明珠般串联,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航空产业等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更值得一提的,是天府新区那种面向未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决心: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在此升空,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此发布,中国商飞大飞机高原研究中心、通威电池光伏组件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这里不仅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的孕育温床,更是中西部独角兽企业最密集的区域——超过4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在此静待爆发。
民生安居乐业、产业蓬勃发展,但天府新区最动人的气质,是她始终坚持“为人而建”。十年间,120万新居民选择在这里安居,其中的“青年才俊”超过35万,总人口已达350万。他们不仅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改革的受益者:区域锚固72.1%生态空间,连片蓝绿空间7.7万亩,建有绿道440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引进全国综合排名第二的华西医院、全国历史最悠久的成都石室中学等优质医教资源……“诗意秀美的生态、巴适安逸的生活”在这里全面呈现。
回望十年,天府新区已由“平地立城”向“聚人兴产”进阶,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在这里,公园不是点缀,而是城市底色;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日常实践;开放不是策略,而是生长逻辑。这座正在生长的“未来之城”,书写着一份属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本的答卷。这里不是理想的彼岸,而是正在抵达的现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