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加速“城”长!|大麓记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李先强
初冬虽至,湘江西岸的湘江科学城依旧热潮涌动。11月13日,湘江院士港项目现场,塔吊挥臂间少了基础施工的“轰鸣”,多了收尾冲刺的“精细”,屋面工程、钢结构工程、幕墙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机电工人穿梭楼栋间安装设备,朝着2026年6月底建成的目标全力冲刺。
俯瞰湘江科学城这片科创热土,科技服务中心、科学交流中心、交易展示中心、湘江院士港、湘江创新港等“五大建”均已进入幕墙、机电施工阶段,湖南科技创新的“新地标”正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

硬核技术赋能,让项目建设既“快”又“优”
湘江科学城“五大建”的快速推进,离不开技术创新的硬核支撑。从湘江院士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提前推演”,到交易展示中心模块化施工提质增效,一系列创新实践让项目既“快建”又“优建”。
湘江院士港的建设历程堪称“攻坚典范”。项目承建单位湖南建投建工集团项目负责人王波介绍,2024年7月15日项目进场时,汛期雨水、盛夏酷暑、紧张工期成为“三道坎”。建设团队汛期抢排积水保住施工面,高温天错峰作业避开烈日,土方调运24小时连轴转,最终于2024年12月20日实现主体封顶,成为“五大建”中首个封顶的项目。进入2025年,项目更是按下“快进键”,4月14日通过主体验收,4月16日人防主体工程验收完成,为后续施工扫清障碍。

如今,湘江院士港机电安装已完成所有栋号的管线预埋、防雷接地和排水管道施工,地下室综合管线“织网”接近完成,土方回填工程完成近半,正逐步变身花园式科研空间。面对地下室超长结构、大面积防水等施工难题,技术团队通过三维动态模型呈现施工及质量安全重难点,助力管理人员科学编排施工计划。同时,党员安全干事制度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让项目在提速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
交易展示中心的创新同样亮眼。“项目创新采用多专业模块化机电施工技术,应用自研全模块化预制消防泵房技术,并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深化设计实现地下室管线集成排布,大幅提升施工效率,有效缩短工期。同时,积极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集成应用,成功攻克多项施工难题!”交易展示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还运用智慧工地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科学交流中心则在工艺上巧思频出。“项目创新施工工艺,用塔吊标准节搭建临时支撑体系,比传统工艺节省了40%的材料,节约工期20天。”科学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还采用全球领先的阳极氧化铝板饰面工艺,让建筑兼具现代美学与绿色低碳特性,成为科技与环保融合的典范。
多维聚合赋能,勾勒“未来之城”发展蓝图
从空中俯瞰,湘江科学城“五大建”项目呈扇形分布,以科学交流中心为圆心,半径500米内聚集着研发、会展、服务等功能模块,与其他重大科创平台共同构建环岳麓山创新创业生态圈。
从功能定位来看,“五大建”各有侧重又紧密互补。交易展示中心将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知名的科学新地标,融合科技成果交易、展示及科学艺术,涵盖科技交易大市场、科技展示区、辅助展示区;科技服务中心建成后将为湘江科学城提供人才、企业、政务及商业配套服务的场所,包含智慧城市管理等平台;湘江创新港将打造集共享办公、孵化中试、共享实验室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包含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主要服务科技初创、成长型企业;湘江院士港将打造花园式低密科研基地,服务前沿重大攻关院士团队。
产城融合的深度推进,让科创高地更具温度。民生保障方面,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已正式竣工,可容纳4200名学生,已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坪塘北片保障性住房(三期)项目可安置1337人,已于9月16日实现11个楼栋全部封顶,计划2026年建成。基础设施方面,“三纵四横”路网加速成型,其中“三纵”指惟楚路、为盛路、启林路,“四横”指红桥路、海牛路、魏源路、暮坪大桥河西联络线,预计明年全面建成。
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的建设,更将为湘江科学城注入科教动能。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重点布局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未来重点发展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潜力巨大需要重点支持的学科等。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的学科布局则以新工科为核心,紧扣“新兴”与“交叉”,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信息科学、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空间计算等前沿领域将成为“主攻方向”。

未来,随着“五大建”及各类配套项目全面投用,湘江科学城这座集科创、民生、生态于一体的新城,将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世界级难题,成为展示湖南科技实力的新名片,在湘江西岸挺起中部科创的坚实脊梁。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