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杂交水稻制种联盟开展多项合作研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蒋珊瑚)对杂交水稻制种,气象预测是一道“卡脖子”难题。近日,国家气象局减灾司来到长沙市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调研杂交水稻制种气象需求。双方共商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气象预测预报技术手段,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制种产量与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据了解,气象预测主要在杂交水稻制种育性波动期、扬花授粉期、收获期最为关键,如遇低温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减轻气象灾害技术”仍然是我国杂交水稻种业发展的三大“卡脖子”技术之一。制种区域是需要具有小气候条件的区域,全国只有24个点。但是这些点的天气预报有待开发,只能关注气象局、手机APP信息,针对性和精准性有待加强。
国家气象局减灾司农业气象处副处长喻迎春介绍,气象部门跟杂交水稻结缘很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积累了大量数据,可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服务;武夷、罗霄、雪峰三大山脉稻作区和海南南部、江苏盐城稻区特殊的生态气候成为我国最具优势的制种区域。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李森建议,制种区域各个气象站点可为联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气象局依靠联盟联合种业企业深度挖掘国家制种基地大县潜在的气候资源,形成制种区域气象大地图;在杂交水稻新品种试制时对各制种基地进行气象分析,为新品种适宜制种基地的筛选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此外,要依托联盟平台为种业公司搭建与保险公司的气象风险线,明确各制种基地气象保险条件,降低制种风险。
为切实研究解决杂交水稻制种气象灾害这一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长沙市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开展杂交稻制种风险防范气象科技服务。下一步,联盟计划和国家、省级气象局开展联合研究,以多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度研究,为杂交水稻制种做好长期、短期防治措施;综合研究新品种适合的制种基地,加强制种基地气象预测设备的建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