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走了,他的伟大成就我们永久铭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袁隆平院士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离去,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和思念,他的伟大成就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
不久后遇上困难时期,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饥饿威胁。尝过饥饿刻骨滋味的袁隆平有了一个心愿:“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实践。
袁隆平先从旱粮作物起步,搞无性杂交。但优势不可能遗传,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始,他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开创性地提出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因为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冷言冷语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选择用事实说话。
通过矢志不移地搞科学试验,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杂交水稻从湖南向全国各地推广,产量比常规稻提高了20%。
1981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获得了建国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巨人成功并未让袁隆平止步,他进而提出了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向两系法、一系法发展的战略构想。
1987年,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由袁隆平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组织全国协作攻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难点突破,技术配套已经成熟,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可逐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运用。产量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公斤至1500公斤。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谁来养活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此后,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去年11月,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如今,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成员分布在杂交水稻的育种、制种、栽培和管理等多个环节,为实现这两个梦努力奋斗,“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成为共识。亩产水稻产量的数据变化,在普通农民那里早就真实可感,随之带来的富足生活也已随处可见。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持续领跑世界,不仅给中国更为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