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科普科创共同体,大中小学教师论道“自然科普+”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雷媛媛)AI背景下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何去何从?户外教育是不是出路?自然疗愈能否作为中小学孩子的一种身心健康教育?今日,“中国遗传学会一起健康向未来”主题活动暨湖南师范大学第193期教学思享会举行,来自湖南师大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沙的中小学校长、老师,齐聚一堂,围绕“‘自然科普+’跨学科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主题进行思想碰撞,搭建大中小学科普科创共同体。

活动现场。长沙晚报通讯员 雷媛媛 供图

  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范雄伟提出,培养能将自然资源就地转变为课程资源的户外教学人才,对于自然科普赋能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与推进中小学跨学科综合实践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他以“湖南师大-奇奇果园校企合作自然科普双创基地”的建设为例,从生物学科视角,分享了自然科普跨学科实践户外教学人才的培养路径与反思。

  湖南师大地理科学系副主任易立文副教授分享说,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新时代教育形式已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地理学科。易立文结合湖南师大长期与中小学共同开发地理研学课程的教育实践,基于湖南省基础教育二等奖成果,与大家探讨了“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地理实践力培养”。

  湖南师大研学旅行研究院副院长孟奕爽副教授认为,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教育的功能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模式的培养。“如何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分析”是青少年更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研学实践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思考背后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的教育模式,如何基于“研”来实现“学”是其中的关键。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自然科普教育以及研学教育是未来趋势。在自然探索中可以掌握学科逻辑与核心素养、推进跨学科综合实践、推进农文旅融合和身心健康教育。但在户外开展自然科普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学生的安全、升学压力、评价体系的建构等现实问题……活动现场,来自湖南省科技馆、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麓山国际、雅境中学、师大附小、岳麓一小、博才金鹰小学、博致学校、中雅培粹学校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与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及思考。

【作者:徐运源】 【编辑:张日】
关键词:自然科普 科普共同体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