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长沙青年有为① | 杜永浩:勇闯智能优化算法“深水区”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今年3月,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举行,来自全国高校院所及企业机构的53个项目及个人获奖。在15个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长沙有3人,分别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杜永浩和湖南大学的邵海东、钟杭。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3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倾听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逐梦故事。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副教授杜永浩。 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李思敏

32岁的杜永浩,是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副教授。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跨界”色彩。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后转向车辆工程,博士则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后又将智能优化调度理论、算法与应用作为研究方向。他坦言:“国家急需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位来自江苏的青年,以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事业,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成果用于资源调度,节省超30%的生产时间和成本

“一是兴趣驱动,二是国家需求牵引。”谈到为何选择智能优化算法作为研究方向,杜永浩说。在他看来,“优化”无处不在,发掘事物规律、运用优化思维和人工智能方法,缩短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大化系统效能,是一件极具挑战又趣味十足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存在“优化”问题。例如开车选路线、工厂生产调度,本质都是资源优化。杜永浩的算法成果已应用于工业、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产生重要的社会、经济与国防效益。

比如在生产调度场景中,面对20000个任务、1000个设备资源的复杂情况,他所提出的复杂异构资源调度模型与智能优化算法,10秒内计算完成,较传统算法节省30%以上的生产时间、成本。

在空天领域,面向国家卫星资源“爆炸式”增长和协同智能管控重要趋势,杜永浩创新提出卫星智能任务优化调度算法,自主研制首款卫星智能调度引擎,广泛应用于卫星资源管控与科学研究工作。

“勇闯‘深水区’的信念,让我敢于挑战关键瓶颈问题;保持科研‘好奇心’,让我拥有善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勤于创新方法的内生动力。”杜永浩在分享自己的科研秘诀时说。

走出“至暗时刻”,“理论+应用”成为科研法则

科研并非坦途。杜永浩也曾面临“至暗时刻”,那就是首次将算法成果部署应用到用户单位时遭遇的挫败。“发现理论与实践差距很远,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险些自我否定多年的研究成果。”他说。

在导师的指导下,杜永浩转变思想,与用户同吃同住半年时间,才完成了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重大跨越,打通了智能优化算法到领域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多家用户单位运行多年。这段经历,让“理论+应用结合”从此成为他科研工作的重要法则。

选择国防科大并安家长沙,对杜永浩而言是理想与情怀的双重奔赴。国防科大曾是父亲梦想的学府,他与爱人也在这里共同打拼。“这是我梦想启航并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他深情地说。

在杜永浩眼中,长沙是红色热土,是一座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碰撞的魅力之都。长沙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在军地互动、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在前列,对他的科研工作与生活给予了重要助力。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长沙有优良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新兴领域也积极布局。“结合长沙本土特色,发掘‘新赛道’,鼓励相关人工智能企业落户长沙,形成特色企业在前、优势高校在后的产学研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落地生根。”杜永浩为城市发展建言,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成长。


新青年说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当追逐梦想,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要勇立潮头,不畏困难,敢做先锋;更要自立自强,善于走出‘舒适区’,挑战‘卡脖子’问题,为国家科技创新注入青年力量。”

——杜永浩

【作者:徐运源】 【编辑:肖彪】
关键词:智能优化算法 人工智能 青年科技奖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