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驭变革风云,立“麓山”坐标

相链区块链

  谭琳静 张炎炎

  当时间的指针拨向2025年,长沙教育版图经历着江河奔涌般的重构:四大名校纷纷在湘江科学城、大泽湖等地落子新校区,基础教育生态呈现千帆竞渡的壮阔图景。

  在这幅气象万千的变革长卷中,作为三湘名校的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麓山国际”)以静水深流的姿态,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激流中锚定航向,扩优提质,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校训精神为帆,用学校现代化治理“新时代发展十大工程”为舵,以“三好四新”“五为六全”办学目标为径,在教育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为新时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注出清晰的“麓山坐标”。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向雄海(左三)与校长杨革非(左四),被师生亲切地称为“一麓向阳”组合。林暘 摄

  变革之轴:当现代治理邂逅千年文脉

  “麓之为大,山不在高。”

  2025年4月,这副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挥毫赐墨的楹联,正式悬挂于麓山国际校门。鎏金的八个大字,浑厚有力,出入之间,令人回味:

  “麓之为大”,学校背靠的岳麓山海拔仅300余米,却是湖湘文化高峰所在;“山不在高”,则是一种自信与务实的表达。它不仅是镌刻于校门的文字,更是麓山人教育追求的凝练。

  回首麓山国际32载峥嵘岁月,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改革与挑战的印记。1993年,学校以国有民办崭新姿态启程,开启改革先河;2001年,牵手长郡,打造湖南省首个基础教育集团;2015年,顺应教育发展的大势,由民办转为公办,再次华丽转身;而后,“麓共体”携手共进,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为更多学子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一部麓山国际校史,宛如一部中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微缩史,见证了教育改革的纵向推进。

  2024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授予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长沙该年度唯一获此最高荣誉的市属中小学。这份荣誉,是对学校过往卓越办学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坚持改革创新的权威肯定,彰显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斐然成就。

  改革创新浪潮奔涌不息。2024年,学校党委擘画了“新时代发展十大工程”:实施党建引领发展工程,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机制;实施现代学校治理工程,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治理体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程,构建基于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范式;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实施数智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智化学校,完善数智化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教师幸福发展工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幸福生活的制度机制;实施学生多元发展工程,完善多元课程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办学环境改造工程,建设与三湘名校相适应的现代化校园;实施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建设智慧赋能的科技高中;实施“麓共体”提质扩优工程,完善促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机制。

  2025年,学校又系统提出新时代“三好四新”“五为六全”办学目标:育“三好”学生成长(做好人、读好书、健好身);促“四新”教师发展(理念新、技能新、方法新、角色新),办“五为”品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造福、为家增辉、为人筑基);筑“六全”育人体系(全过程、全链条、全学科、全环境、全要素、全主体)。其中,“三好四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五为六全”坚守教育初心使命,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打造具有麓山特色的家校社“教联体”。

  以“麓之为大”的胸襟拥抱时代变革,以“山不在高”的定力坚守育人本真。真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前瞻性布局,更离不开对育人目标的扎实落地。

  前瞻布局:AI校脑打破数据孤岛

  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湖南省特级教师向雄海敏锐地意识到,AI将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这将是一场育人生态的重构”。

  在其提出的“十大工程”中,“实施数智转型工程”尤为瞩目。向雄海介绍,其核心是把“数字素养”嵌入育人全过程,用AI服务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推动教育评价从“分数计量”转向“能力画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感知力,让每个学生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从建校初期的信息化探索到2016年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当下破局的关键在于终结‘数据孤岛’。”向雄海介绍,“AI校脑”需构建强大的教育数据中枢,如同智慧管家,唤醒沉睡在教育、教学、图书馆、后勤、课堂、体育、心理等各个独立系统中的数据碎片,打破壁垒,实现全域贯通、智能分析。

  教育和科技的结合,赋予“AI校脑”清晰而深刻的使命:支撑学校管理的“智能化”,以数据驱动决策;实现课堂教学“智能化”,助力教师精准教学,洞察学情优化策略;赋能学生成才“智能化”,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洞察潜能,实现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实现协同育人“智能化”,促进家校社信息共享,有效协同。

  让冰冷的数据从被动的“记录者”转变为驱动教改晋级的“赋能者”——这便是“AI校脑”破孤岛、通血脉、焕新机的核心价值所在。向雄海透露,学校正在深度推进“AI校脑”的打造。

  对AI科技公司来说,学校32年“专家治校”在管理、教育、教学、教研中积累的体系化教育成果,是人工智能时代最珍贵的教育大模型算据宝库。

  智慧课堂培育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除署名外均为学校 供图

  课堂革命:智慧课堂培育高阶思维

  每一次教育大变革,都是名校、名师洗牌的过程。

  “你好,我是小麓,AI智慧课堂辅助模式已开启。”在麓山国际高一年级生物课堂上,智能体“小麓”的加入,重塑着课堂生态——传统师生、生生互动,已升级为教师、学生、AI三方共创共研的智慧协同。

  “小麓”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维实践课”。它由生物教师欧庭良带领学生亲手“驯化”——通过持续“喂养”专业论文与科学史资料优化应答逻辑。“‘小麓’的价值远不止于激发兴趣。”欧庭良说,“它的数据处理与即时反馈,能激发学生质疑、催化思辨、支撑论证,让课堂讨论穿透表层,直抵学科核心与思维本质。”

  这正是麓山国际持续推进的“高阶思维智慧课堂”——课改3.0时代的灵魂所在。“技术应成为思维升维的阶梯。”校长杨革非介绍,作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地学校”,学校深刻回应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引,以AI为钥匙开启课堂深度变革。由她领衔的《基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高阶思维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功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初一语文课上,学生学完《爱莲说》后,5分钟即兴创作的《爱物说》精彩纷呈。这背后是AI深度融入教学流程的支撑:课前,智能平台精准分析前置学习疑惑点与兴趣点,教师据此二次备课调整重心,提高教学针对性;课中,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生平板上的AI助手实时捕捉写作过程,提供个性化反馈——提示基础较弱学生意象选择的合理性,激发能力较强学生深度思考并推荐拓展阅读。AI不再是冰冷的评分器,而成为伴随式、诊断性的“思维伙伴”,让每个学生的思考轨迹被看见、被引导,实现“千人千面”、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带来了人机协同共育的新场景。”杨革非说,教学从知识记忆、理解、应用,走向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才得以真正训练,“这是未来人才决胜AI时代的关键‘智’能。”

  她强调,教师角色必须随之转变: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情境设计师与思维引导者。为此,杨革非提出,要让每位教师成长为能精准驾驭智能工具、能匠心设计高阶思维任务的“四新”教师。“教师需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探究、联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数字化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为此,麓山国际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数字原住民”优势,遴选培养数智“种子教师”先锋队。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AI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者与传播者。通过“种子教师”辐射全体教师,以线上线下融合研修、课例研磨与数字化评课等方式,构建教师数智素养和教学素养持续提升的成长生态。

  2025年4月,第四届高中“双新”示范校建设研讨会在重庆举行,学校老师欧庭良(生物)、汤卓夫(物理)、刘尹琦(化学)、魏薇(英语)向五省市同行展示了AI浪潮下麓山高阶思维课堂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多才多艺的麓山学子。

  育人新章:自主学习释放创新活力

  今年2月,“高中双休”政策如石投湖面,引发热议。有人反对,有人担忧。双休减负真的会影响学业吗?向雄海专门以《自主发展,做未来人生的掌舵者》为题作了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他摆出数据——“双减”三年后,一项跟踪调查显示,实现自主发展的学生群体,其创新实践能力反而提升了28%。“这揭示了深刻的教育命题: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自主发展腾挪空间。”向雄海说。

  这场讲话犹如及时雨,得到了教师团队的积极响应,也为迷茫中的学生找到了前进方向。优秀班主任张曲的育人法则别具一格:“我是一名‘不讲道理’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自己寻找答案。”班会、征文、调研、辩论,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对“自主学习”的共识。G2402班钱宥霖写道:“若连规划周末自主计划的勇气都没有,如何接过‘自主发展’火炬?”学生和家长认识到:真正的成长,不是被外力推搡前行,而是要靠自己长出翱翔的翅膀。

  如何让双休真正成为自主成长的沃土,而非失控的荒原? 麓山国际的答案是:赋权与赋能并行。

  “休而不乱”是关键。高中教务处主任马小敏表示,在课堂时间压缩下,老师通过高效智慧课堂提升效能,并利用AI辅助,根据学生能力分层给出周末安排建议表,不同方案让学生各取所需。这份指南避免了盲目补课,又给予自主空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化悄然发生。G2418班隋知含表示,有了双休,她跟随“引导型教育”节奏,拥有了深度思考语文随笔、钻研数学习题、感受英语魅力的时间空间:“减负‘减’的是桎梏,‘增’的是内驱热情。我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探寻乐趣,自主学习。”学生们成为主动探索者,激发了内在动力。

  “在‘双休’背景下,自主发展素养已成决胜未来关键能力。”杨革非介绍,学校已将“自主学习力”培养前置,将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课程化、体系化培养,“让每位学子从起点握紧自主学习舵轮,成为终身学习者。”

  当学习真正“自主发生”,减负便不是终点,而是生命拔节生长的壮阔起点——在自主选择的天空下,每双翅膀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苍穹。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是长沙第一所加入“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的学校。图为该校与美国爱荷华州一所中学结为飞虎队友谊学校。

  价值定锚:多元评价打造温暖校园

  2025年4月,全国中小学艺术最高殿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汇演在长沙举行。麓山国际一鸣惊人,成就“双响传奇”:民乐团以原创《湘调狂想2》成为湖南省唯一连续两届问鼎巅峰的中学民乐团;花儿合唱团以天籁之音惊艳四座,两首高难度无伴奏合唱作品斩获全国一等奖,并作为湖南省声乐唯一代表登上竞争最激烈的声乐专场展演舞台。

  此外,该校足球、篮球、武术、定向越野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大奖,校园足球五夺全国冠军,武术队数次全国摘金。2024年9月,校长杨革非作为长沙唯一学校代表参加湖南省委书记体育工作调研座谈会,分享体教融合经验。

  这些荣誉,正是麓山国际多元评价体系浇灌的硕果,生动诠释该校“一校多品”特色与“五为”宗旨的深刻内涵。

  在麓山国际,艺术、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浸润到教育教学的毛细血管。民乐团指挥谭莉老师,心疼中学生高强度学习和训练疲惫,总提前抵达排练厅,默默将孩子们午休区整理得温馨舒适;花儿合唱团灵魂人物夏天老师,将“学会安静、学会倾听、学会服从、学会分享”的合唱精髓巧妙融入每次发声练习和作品排练,他说:“在合唱里,没有我,只有我们。”武术队教练张和辉则在每一次抱拳礼、每一个套路演练中,言传身教“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些看似寻常的细微之处,尽显麓山国际“六全”育人的温暖和智慧。

  作为长沙市首个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学校,麓山国际团课教育别具特色。“五彩麓山枫”“行走的团徽”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省市,颇具好评。2025年,学校持续深化“大思政一体化”,以省市两大共青团工作室为载体,策划“走读湖湘·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团课,带领学生“再读岳麓山”“再读湘江源”“再读长沙城”,融思政教育、学科拓展、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调查研究于一体。团课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场,实现“五育”并举、融合生长。

  学校致力打造师生依恋的“幸福”家园。在学校,有一栋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的“心灵加油站”——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在这里,专业心理老师倾听秘密,解除困惑;“心灵书吧”沉静思绪,情绪宣泄室释放压力,AI智能伙伴为心育注入科技活力。目前,学校依托专职心理老师、兼职老师及“麓共体”心理教师联盟,联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岳龙社区等“教联体”力量,建立起“三预三全三型”心理支持网络,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育人全过程。草地音乐节、心理游园会、团辅减压日……丰富多彩、常态化的活动成为学子尽情展现才华、释放学习生活压力的“能量场”。最近,该校师生原创的心理剧《不被定义的选择》,在长沙市第六届中学校园心理剧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当评价有了温度,教育便有了智慧;当成长有了多元路径,每颗星辰都将璀璨。G2315班刘可凡通过自我认知,爱上马拉松,月跑量从不到100公里到日均10公里,自律让他越来越自信,成为师生点赞的麓山“三好”学生;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皇甫芷仪深情回忆:“在花儿合唱团的六年,合唱已成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学会了用声音表达情感,与他人默契配合,以及在困难面前坚持到底。”

  站在校史馆,32年办学史上的关键节点在光影中流转。从1993年改制创新到2025年智慧蝶变,麓山国际的每次转身,都刻着对教育本质的思索。2025年,当四大名校的新校区在地图上不断延展,这所“五小之首”却在教育哲学的高度持续攀升:麓山,承载千古名山的气象;国际,彰显面向世界的格局;实验,蕴含勇于变革的智慧。在这里,变革是永恒的姿态,但始终未变的是对“培养豪迈的中国人”的价值追寻,是对“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务实表达,更是教育人对“心向未来,琢光而行”的虔诚信仰。这正是麓山国际高质量发展、高位运行的答案:用与时俱进的智慧探索抵达朴素的教育真谛,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不变的育人初心。

【作者:谭琳静 张炎炎】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