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零的突破!长沙科创中专少年获三奖“封神”,科技手段解决养殖农户喂养辛劳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朱俊英 罗敏)服务好“泥点子”,就能创造出“金点子”。8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段意同学三次登上领奖台,聚光灯一次次照亮他胸前“湖南代表队”的标识。凭借为农民养殖户解决喂养辛劳的“新一代远程控制家禽喂食器”科创项目,段意成功入选湖南省队,在国赛舞台经过参与个人挑战赛与团队挑战赛及双选会评选活动中,一举斩获“格科专项奖”“创新人才奖”和“卓因星火科创专项奖”三项大奖。长沙中专科创少年在奖台上,把“封神”时刻具象化了。
中职学子以爱为源,研发成“小而美”典范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创新从不局限于实验室的高精尖技术,有时,一份源自生活的关爱,便能催生出解决民生痛点的实用发明。
中职学生段意及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远程控制家禽喂食器”,正是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典范——它以120元的低成本,破解了农村留守老人、散养户的养殖难题,更在从创意萌芽到项目获奖的过程中,书写了中职学子“以知识践行热爱,用行动传递温暖”的成长故事。
这份创意的起点,是最朴素的亲情。段意偶然发现,奶奶因进城照顾亲戚家孩子,始终牵挂着家中无人照料的家禽,那份焦急与心疼让他萌生了“帮奶奶解决烦恼”的想法。没有宏大的目标,只有对身边人的关怀,这份源于生活的洞察力,成为了创新最鲜活的源头活水。
在周景阳、陶涛、周永新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深入农村一线,跑农户、搞调研,目睹了传统家禽饲养的艰辛。“看到农户们每天都要踩着泥泞准时喂食,风雨无阻,我们就想能不能用科技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段意回忆道。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团队反复调试程序、改进设计,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电子、机械、焊接多个专业的同学通力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跨学科的创新合力。“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们要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但没有人抱怨。”团队成员表示。
这哪是比赛?这分明是真实版“科创变形记”!从创意萌发到产品成型,这群少年用数月的坚持和努力,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扎根乡村需求,打造实用“电子饲养员”
辅导老师周景阳介绍,项目研发之初,团队曾一度追求功能集成,计划加入视频监控、余粮称重等模块,试图打造一款“全面”的产品。但在深入调研农村实际情况后,研发方向被及时调整——聚焦“精准、可靠、低成本”三大核心痛点。团队砍掉非必要功能,用优化的送料算法替代高价传感器,同时重点攻克防鼠结构、电路板防潮等农村环境特有的难题。“我们要做的不是‘炫技’的实验室产品,而是大众用得起、坏了容易修、能稳定工作的‘电子饲养员’。”周景阳说,这一清晰定位,让项目始终扎根于乡村的真实需求。
从想法落地到最终获奖,段意和团队的成长堪称“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攻坚”的蜕变。
曾经在课本上学到的电路知识、程序编写、焊接操作,第一次被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遇到传感器失灵,他们反复测试调整算法;发现喂食口容易进老鼠,他们重新设计防鼠结构。这段“在失败中找方法”的经历,不仅让他们的技术能力得到锤炼,更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做项目不是“拍脑袋”,而是要深入调研、收集数据、反复试验。
更难得的是,团队在协作中淬炼出坚韧品格。研发周期长、工作量大,段意主动协调电子科技社团的同学加入,明确分工——有人负责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农村养殖的真实需求;有人负责筛选元件,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控制成本;遇到技术瓶颈,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相互鼓励不放弃。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作精神,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动力。
周景阳老师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段意个人的突出特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观察力”,能从奶奶的一句唠叨里捕捉到农村养殖的痛点;他有“动手实践”的钻研精神,不仅是创意提出者,更是蹲守实验室调试设备、修改程序的实践者;他还有超越年龄的“项目领导力”,能清晰表达想法、协调资源,带动团队朝着目标前进,甚至在面对专家评委时,也能流畅交流、大胆阐述项目价值。最动人的是他的“同理心”——在软件设计中,他特意加入“一键收集残疾或行动不便老人农产品出售信息”的功能,搭建线上产销渠道,让技术不仅服务养殖,更传递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巅峰对决,“神仙打架”现场湖南黑马突围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仙打架”现场。
本届大赛以“勇担时代使命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集结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及国际代表队近700名顶尖青少年科技精英,参赛规模和质量创历史新高。
大赛全面升级赛制,由院士专家天团“操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与产业亟待解决的“真问题”量身定制考题。比赛不再是简单的作品展示,而是全程高能的全方位能力测评,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到团队协作,全面检验选手的综合素质,被师生们称为“史上最卷一届”。
如今,这款远程控制家禽喂食器已成为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实用工具”:它能“解放人力”,让留守老人出门探亲、看病不再牵挂家中家禽;它能“节约饲料”,精准投喂避免浪费,直接提高养殖效益;它还能助力“科学养殖”,规律的喂养习惯间接提升家禽产蛋率。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乡村振兴的“小范本”——证明不需要昂贵的技术、复杂的设备,只要扎根生活需求、立足实际场景,普通学子也能用知识和创意,为乡村发展注入温暖的科技力量。
多家科技企业已经向他们抛来橄榄枝,愿意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完善这个项目,真正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段意说。
中职教育以实践铸创新,段意成生动范本
段意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湖南省长期以来对青少年科创培养的全面发力。全省14个市州持续推动科创赛事与活动,建立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了“让创新的种子从小发芽”。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作为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优秀代表,始终坚持“以科技育新人”的办学理念。学校大力投入科技创新教育,建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为段意这样的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新学期伊始,对于选择中职的学生而言,段意的故事无疑是最生动的榜样。”周景阳老师表示,段意和他的远程控制家禽喂食器证明:创新不分学历,热爱无关平台。只要心中有温度、手中有技术、脚下有力量,中职学子同样能在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不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段意的成功证明,职业教育同样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该校党委书记洪瑞强表示,从“比作品”到“育人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正在重塑青少年科技培养新范式。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改革,鼓励跨学科合作,帮助更多学生打通从校园到全国大赛的晋级之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