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 “湘智兴湘” 大会释放引才育才强信号:人才来了有舞台 留下能出彩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院士及专家学者云集,为湖南和长沙引才留才用才等出谋划策……9月18日至19日,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人才盛会——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举行。随着湖南主场活动、长沙专场活动以及系列配套活动的成功举办,这场引才引智大会,既彰显了湖南和长沙拥抱全球英才的开放姿态,更释放了引才育才的鲜明信号:让人才“来了有舞台、留下能出彩”。
求贤若渴:发布275项重点科技人才需求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湖南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冲刺,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吸纳全球智力资源。
经过前期全省范围广泛动员、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多轮精准对接,大会现场发布了275项重点科技人才需求,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需求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天科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湖南重点发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这些需求源自120家用人单位,包括我省全部“双一流”建设高校、3家科研院所、5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0家科技型企业。
湖南承诺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服务,为全球英才搭建干事创业的优质平台。其中,在经费支持方面,深入实施“芙蓉计划”。对顶尖人才(团队)以“一事一议”方式,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支持;对于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不能全职来湘的情况,可柔性引进。
长沙市相关负责人在长沙专场活动中也向全球英才发出邀约:真心实意服务人才发展,整合形成“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为人才提供医疗、住房等安居“礼包”;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创新,出台“研发人才政策10条”,最高资助1亿元;真抓实干托举人才创业,实施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精准破解场地、资金等痛点,年轻人背着双肩包来长沙,就能实现人生梦想。
留人用人:来了就能进入角色
此次大会以“智汇潇湘 湘智兴湘”为主题,所谓“湘智”,不仅仅是指在湘出生、籍贯为湖南的人才,也包括曾在湘学习、工作、生活,但目前在省外学习、工作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这从此次参会的人才就可见一斑,也凸显了湖南引才的广度与深度。
大会介绍,实施“湘智兴湘”行动以来,2年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超1500人,“湘智兴湘”成为湖南招引人才和企业、吸纳知识和技术、对接国家和世界的重要桥梁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此次湖南主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签约了一批院士工作站、重要人才团队、重大科研合作项目。与湖南主场活动相呼应,长沙专场活动紧密围绕“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纵深推进,一批领军企业研发中心授牌、一系列重大科研合作项目签约。
活动的内在逻辑清晰:通过引育一批高能级企业研发中心和建设一批战略平台,从而吸引全球人才带着项目、技术和团队“落地生根”,让人才的个人价值与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这意味着,湖南和长沙对人才的需求是与具体的产业项目、科研攻关紧密捆绑的。人才来了就能直奔主题,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在过上宜居幸福生活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有专家分析。
长沙: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记者了解到,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两年多来,战略平台实现突破引领,“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成型;新建及重组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集聚科研人才3000余名,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多项。以“一城一区三基地”研发集聚区为依托,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包括落地68家央企、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
这些战略平台和研发机构,正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它们为人才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前沿的课题研究和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了“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近两年,长沙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多名,一批院士专家团队项目相继落地,新增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人才超万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