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90余枚奥赛金牌背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截至2025年,长沙学子已斩获90余枚国际奥赛金牌,以“4+2”基地校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逐步成型。然而,在“丘班赛道”报名热度攀升、家长为竞赛培训“内卷”的同时,“竞赛仅适合1%的孩子”的理性声音亦在发酵;城区与县域资源不均、以竞赛为核心的选拔机制争议,更成为当前长沙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待解的现实考题。
从政策设计到基地落地,长沙育人体系初成
2023年以来,长沙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逐步成型。
2023年,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实施方案》,遴选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简称“长沙四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2024年5月,长沙市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和南雅中学作为市级普通高中学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逐步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培养格局,促进长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载体,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组织开展中学生学科特长竞赛(简称“学科竞赛”)集训,逐步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工作体系。
财政与师资保障同步跟进。2024年市财政设立每年275万元的人才奖励基金,选拔教育专家、名师及骨干教师给予1万元至5万元的奖励。教育部门在职称评审中为优秀奥赛教练单列指标,还通过16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师资培训。截至2025年,长沙学子已累计斩获90余枚国际奥赛金牌,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亮眼名片。
家长群像呈现“追捧与理性”两极分化
“丘班赛道”的升温成为观察家长心态的窗口。随着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等四校入选全国“丘成桐少年班”授牌学校,2024年长沙中小学报名系统专门开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选拔入口,6所基地校面向不同区域开放报名,引发家长群体的热烈追捧,催生了大量“提前学”“深度学”的竞赛培训需求。
狂热背后,理性声音也在响起。长沙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练陈新奇的公开喊话引发广泛共鸣:“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学竞赛,大概率听不懂。”“竞赛适合的孩子不到1%”。这种提醒戳中了许多家长的痛点。网友“十八子”坦言,花6年时间补课才明白“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如今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资源均衡与评价改革待破题成现实挑战
尽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长沙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仍面临多重挑战。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突出:6所基地校集中在城区,县域学生选择有限——长沙县仅能报考湖南师大附中,浏阳、宁乡考生分别对应雅礼、一中。虽然政策提出“优质高中结对帮扶县中”,但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短期内难以弥合,可能导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出现“区域断层”。
当前培养仍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抓手,2025年高峰论坛数据显示,基地校近70%的培养资源投向“数理化生信”五科竞赛。这种模式遭到部分教育专家质疑,清华大学招生专家薛平表示:“创新能力不应等同于竞赛能力,过度侧重解题技巧可能扼杀原创思维。”此外,培训机构借机炒作“秘籍课程”“内部选拔”,加剧了家长焦虑,也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2024年底市教育局开展的违规竞赛治理行动,正是对这一乱象的回应。
用协同与多元路径进行未来探索
目前,长沙正从三方面寻求突破。在资源均衡层面,2025年已有三所名校新校区建成、四所高中扩建综合楼,预计新增4500个优质高中学位,到2030年公办高中录取率计划提升至55%以上,为拔尖创新人才储备更广泛的基础。数字化赋能成为新方向,教育部门计划推动AI技术与培养体系融合,通过“三师教学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
评价体系改革也在酝酿中。2025年教育部门明确表示,将围绕“选拔、培养、评价”三个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加强与在长高校对接,探索跨学科探究、科创实践等多元评价标准。湖南师大附中提出的“找抓手、激内力、用资源”思路颇具代表性:该校通过融合学科竞赛、强基计划与高考培养,构建起贯通式育人体系。陈新奇教练倡导的“比身心健康而非分数”的教育观,或许正是对改革方向的民间呼应——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需要尊重个体差异的理性土壤。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