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代玩泥巴 听精美的长沙窑瓷器讲故事

长沙博物馆博乐园中为儿童设计的“江边焰火”长沙窑考古发掘体验区。

  文/姚倩 草草 图/刘晴贤 邓晓丽

  玩泥巴,穿越到唐代做“小泥匠”

  近年来,长沙博物馆工作人员经常“大手牵小手”,带领一批批小学生在博物馆内博乐园长沙窑考古发掘体验区陶瓷制作坊,一起玩泥巴,做彩瓷,讲述长沙窑故事。

小朋友在长沙博物馆玩泥巴。

  燕山街小学学生、11岁的刘兆悦,就曾在博物馆的“泥巴课堂”上玩泥巴。他说:“爸爸妈妈都在望城铜官窑的作坊玩过泥巴,就我没玩过。”当他也开始在博物馆博乐园玩起泥巴来时,他觉得玩泥巴,要比在家当“沙发土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有意思多了。

  在玩泥巴的活动现场,老师引导小学生们学习泥板制作,可爱的小男孩小女孩使劲地将泥巴揉、碾、压、切,细心拼接成各种建筑模型,一坨坨泥巴在一双双小手的抟捏中顿时有了新生命,而在千余年前的湘江河畔,唐代的长沙工匠们,也曾抟捏着湘江河畔的泥巴,做出精美的长沙窑瓷器,通过黑石号等大船,扬帆破浪,远征出海。

  长沙博物馆相关领导告知,遗产日后不久,长沙各中小学学生即将进入暑假,博物馆欢迎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内新揭幕的长沙历史文化陈列,请小学生们认真观看博物馆内的长沙窑展示。一些幸运的小朋友,或许可参与到由博物馆组织的“玩泥巴、制作长沙窑”活动中咯。



  红豆绿豆玉米,“点”出美丽釉下多彩

  一群小小手,在老师大手的带领下,用一颗颗红豆、绿豆、玉米“点”到唐代长沙窑的模板中,一千多年前闻名世界的斑斓釉下多彩,在小朋友的游戏中,缤纷多彩地闪耀神采。不过,当年湘江边铜官的唐代工匠们点彩,却是在做好的瓷器坯胎上施上一层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施着色剂,通过管状工具,将色彩涂点在瓷器坯胎的表面。在坯胎干燥后,还要在其表面施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将瓷器坯胎送入望城铜官窑的龙窑中用高温烧制而成。

小朋友在仿长沙窑瓷器素胎上绘出的荷花图案。

  长沙博物馆的老师们蹲下身子,与坐在小桌子前的小学生们深入浅出地介绍,长沙窑彩瓷的制作过程,长沙窑陶瓷点彩的着色剂原料有铁、铜等天然矿物。因着色剂矿物原料的成分和提炼纯度不同,加上烧窑时发生的奇妙化学变化,长沙窑瓷器上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红、褐、绿、黑、蓝等……

  一旁的小学生们跟随美术老师,已用红豆、绿豆、玉米等五谷杂粮的颜色组合,在长沙窑瓷器模板上,点出陶罐上一个个小圆圈的色彩,绚丽的云彩、海浪、漂亮的树叶和花朵,呈现出从自然界而来的遥远而神秘的五彩世界。

  当个文物修复师 让更多人知道长沙窑的珍奇

  遗产日前夕,博物馆招募的10组亲子家庭,来到长沙博物馆参加有关长沙窑“文物修复师体验活动”。

  本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是修复一件带残损缺口的素面陶器。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历史悠久。



  长沙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阳帆老师先在现场讲述了文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用图像展示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并向十组亲子家庭演示了修复陶器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参加活动的十组家庭听得极其投入。在修复实践环节,学生和家长一齐动手,学习加热蜡片以变软压膜、调制牙膏粉灌蜡片,等待其冷却成形,最后在瓷器上修整上色,每一个步骤,学生和家长协同行动,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修复后大家一并完成了修复报告。作为鼓励,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在修好的素面陶碗上进行绘画创作。参加活动的邓添来同学在修复报告中这样写道:“此次活动,让我知道修复陶瓷器物程序的繁琐,由此感受到文物修复的责任感。”

  参与陶瓷器修复的彭家荣的家长感慨:今日母女一同修陶瓷文物,深深感受到陶瓷文物修复工作的乐趣、细致。类似活动希望能多多举办,这不只是让一些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宽,更让这座城市的人们能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到长沙窑文物之美,和它的珍贵。

【作者:姚倩 草草】 【编辑:张萌】
关键词:瓷器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