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砚痴”,为3000方砚台建起一座博物馆
文/华清
本周一晚,长沙桂花坪街道新园社区盛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如何制砚”专题讲座,特邀我国砚雕大师俞飞鹏为市民朋友讲解我国传统砚文化。这是“盛砚博物馆之夜·研学活动”的一个场景。
“文人必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明末艺术家陈继儒如是说。长沙收藏家、盛砚博物馆馆长吴胜利身体力行,20多年来,他爱砚、寻砚、藏砚、钻研砚,并为心爱的3000方砚建了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家——盛砚博物馆。博物馆不仅免费开放,还推出“盛砚博物馆之夜”研学项目,成为实现夜间免费讲学的博物馆。他说他要将中华砚文化传承给更多的人。
情有独钟,藏砚3000余方
已是华灯初上,盛砚博物馆内仍是灯火通明。在二楼的研学中心,这边,几位20多岁的美女端坐着,在练习毛笔字;那边,十多位孩子正在聆听老师讲中国水墨画知识。博物馆负责人熊女士说:“应市民要求,博物馆开设了‘砚文化’‘书画文化’‘收藏文化’等研学课程,并将闭馆时间由下午5时推迟到了晚上9时。”
60多岁的馆长吴胜利低调、儒雅,问他什么,必先“嘿嘿”一笑,然后才低声作答。
他说他自幼爱好书法,久而久之便对砚台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开始钟情砚台收藏。他将之前在服装界和餐饮界打拼多年的积蓄全部用来收藏砚台,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到近现代砚一股脑儿地收藏起来,不知不觉已藏砚3000余方。家里搁不下了,便购买了一处门面,请专家指导将砚陈列起来,于是便有了“盛砚”。他将700多方砚台在“盛砚”常年展出,展品跨度从先秦到民国,砚的材质遍及石质、木质、陶质、瓷质、琉璃、砖砚、瓦砚、玉砚、铁质、铜质、锡质、紫砂等。
砚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在盛砚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形制、材质的砚台,或质朴大气,或典雅艺术,或小巧滑润……虽大多通体漆黑,却在灯光下散发出岁月的光辉。
700余方砚台里,除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四大名砚,还有红丝砚、菊花石砚、祁阳石砚等。吴胜利说,他更喜欢名家砚,收藏有苏东坡、米芾、郑板桥、文徵明、董其昌、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曾国藩等名家砚200余方。
关于砚的故事,他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他说,一方小小的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宝,历经2000多年变迁,如今早已不是单纯的书写工具,它里面蕴含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雕刻、金石考古和地质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越往里钻越觉有味,砚越老越有味。于是,一有老货的消息,他便按捺不住探宝的冲动,一看到好砚便欲罢不能。跑乡间淘、找朋友换、去外地买、到拍卖会拍,20多年,他跑遍了三湘四水,也跑遍了神州大地,只为收到一方宝砚。
为了搞清楚砚的来龙去脉,甚或是砚台上一个铭文,他常常夜不能寐。他说,他有一方左宗棠送给陶澍的砚台,为核实上面一个日期,他研究了几年,最后才在一本县志上查实,当时很有成就感。
他笑称,玩砚是条“不归路”,但他乐在其中。
一方歙砚,珍藏着一段革命情谊
古砚如史,投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高地。
吴胜利从展柜中拿出一方其貌不扬的圆形砚,充满感情地说,别看这砚不起眼,它可记载了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革命情谊。
这方砚的砚盖上有一段铭文:“吾见叔衡兄奋笔疾书,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庚午仲冬月蔡和森”。
吴胜利介绍说,铭文中的“叔衡兄”,就是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宁乡人何叔衡。生于1895年的蔡和森,与比他大19岁的何叔衡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与经历,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1918年4月l4日,蔡和森、何叔衡与毛泽东在长沙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1928年6月,蔡和森与何叔衡前往苏联,参加党的六大,并在苏联共事两年。之后何叔衡于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而蔡和森则于1931年1月初回国,同年6月,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此砚落款“庚午仲冬月”,庚午年即1930年,仲冬即是1931年1月。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蔡和森刚从苏联回到上海,与何叔衡相逢,他看见何叔衡“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
吴胜利说,任何时代的书法均有其个性特征,从铭文看,蔡和森送给何叔衡的这方砚台,正是民国时的风格。
相关链接:四大名砚
洮砚: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得到千年的古董。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自唐代问世以来,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绚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繁多,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并且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为中国文房至宝。2011年荣宝斋拍卖的晚明·海水波涛纹端砚以172.5万元高价成交。
歙(shè)砚:又称“龙尾砚”,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滑不拒墨,墨小易干。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跻身“四大名砚”。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当时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
(照片均为盛砚博物馆提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