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老顽童”那老师
文 | 袁丽霞
“老顽童 ”是学生送给那老师的,那老师像礼物一样收下了。
这个名号是有一年他到新疆支教,一个调皮的学生说:那老师,您就像一个老小孩。他觉得这称呼挺亲切,把网名改成了“老顽童”。其实那老师每到一所学校,都会有老师告诫他:你要严肃,跟同学们保持距离。但他觉得,自己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平等有爱地陪伴学生,这才是支教的价值。这样学生拿他当朋友,云南的一个女学生甚至喊他“爸爸”,让四十几岁、没有孩子的那老师很是动容。
因为那老师的支教经历,他成了我微信圈里与众不同的一个。
2008年,那老师因身体原因从一家工厂辞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那老师参加了北川的一个机构,在灾区办帐篷小学。接着他进入全国公益圈,走访了很多贫困家庭,四处募集资金,给予经济帮助。当时他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但在一次活动中,他听说了一件事:地震重灾区,有一位初中的女孩子失去了双亲,得到许多捐助,但她辍学了,在街上玩,看到什么买什么。志愿者回访的时候,她的监护人叔叔对志愿者说:“你们所谓的爱心,把这孩子一辈子毁了。”那老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像被人重重地打了一耳光。自己一直以为的好事,可能也有不好的结果。
我要做什么,才能真正帮到这些孩子?那老师在心里反复琢磨。契机出现在2012年夏天。一所大学爱心社邀请那老师去做暑假支教的指导老师。其实他对支教一窍不通,但还是去了,感受到很多事情。于是2013年暑假那老师也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去支教。那次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一个成语,他做了一个搞笑的另类解释。过后他一细想,这解释是说得通的,有逻辑性在里面。故事里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思考去重新演绎成语故事。
从那以后,那老师走上当阅读老师的支教之路。九年时间,他先后去过重庆的丰都、新疆的哈巴河县、云南的独龙江乡。今年三月初他到了青海玉树巴麦小学,教思想品德和语文。
两个月后的5月20日,藏民迎来了虫草节,学校放一个月假。那老师决定去以前的学校看看。出发之前,他给14名五月份生日的同学过了一个集体生日。同学们每人选20元的生日礼物,聚在一起搞了一个小仪式。
孩子们的生日礼物来自远方的捐赠。那老师课余制作视频,搞直播,写公众号,谈母爱、过度捐赠的危害、什么是真正的家、支教的看法、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家访……通过各种平台发布出去。源源不断的爱心捐款、玩具、书籍和衣物到达那老师所在的学校。
假期结束,已是6月中旬,那老师回校用捐款买了礼物,给孩子们补过了儿童节。他强调批评式学习:老师讲的是自己的思考,但老师的思考不是标准答案,同学们要知道书山有路思为径,会思考和质疑课本和老师,才是学习的开始。
加了那老师微信后,在他的一次次经历里,我也逐渐了解了支教。有一次他组织大学生支教,一名初中生问志愿者:老师,你们为什么从大城市到我们穷乡僻壤来?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们城里什么都有。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跑去问那老师:“是不是这个孩子怀疑我们的支教动机?”
那老师说:你把来这里的理由坦白告诉他,这就是很生动的公益过程,能让孩子明白公益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私心的,包括做公益。像我开始选择做公益是想向别人证明,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到后来我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了,我要向自己证明。现在我连自己都不要证明了,因为我喜欢上做公益这件事,公益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离不开它了。所以说人都有私心,而不需要顾虑太多。有人说我很伟大,为山区孩子奉献,也有说我动机不纯,比如说深度旅游的。我很反感动机论,动机是什么?
看了那老师的支教故事,我建议那老师去评选感动这个城市的人物。那老师说: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让自己有收获的事情,其他已经不重要。他反倒觉得通过做公益,自己得到的更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