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与远游 ——读葛取兵的《云上的村庄》

相链区块链

          沈念

  我把葛取兵的《云上的村庄》看作一次写作的返乡与远游。

  从乡人、乡食、乡俗完成返乡

  文学要表现个别的、私人的感受从何而来?我在葛取兵《云上的村庄》文字中看到一个时下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即地方性。

  地方和地方性,在古往今来的书写中,已然成为许多书写者的标签。葛取兵自觉汇入这样的写作群体,以他的《云上的村庄》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地方性写作。他的感受、经验、记忆的来源地,是作为湘北门户的临湘,是那个叫桃林的小乡镇,也是那名为云伏冲(又名云雾)的山村,这种写作的扎根,因为深入,所以高大而茂密。

  人是文学中的灵魂,先看葛取兵笔下的人物,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湘北乡村的人物,写父母亲人、乡邻师友,这些人物的生活细节和命运轨迹,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能细心地发现,葛取兵写人,不是单纯的写人叙事,往往背后会站立一个“物”,是植物,也是事物。比如当赤脚医生的岳母,珍藏着一盏被时光遗弃的煤油灯;在隔壁君姐的人生跌宕里,能闻到苦楝树的花香甜腻……于是我们跟随着人的命运在那片土地上行走,也拓宽了对湖区植物的认知,原来鸡洋里学名叫金樱子,五朵云、泽漆的小名是猫眼草。不仅停留于此,葛取兵还更深地探索了“物”在当地文化中的种种文化寓意。如某些植物可能是当地的吉祥物、药材或节日的象征,或者通过植物的视角见证时代历史的更替,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视野,比如《村庄的密码》《乡村传奇》《归乡的站牌》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乡食是葛取兵笔下另一个地方书写的维度。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饮食口味却总是停留在原地。葛取兵对乡食的描写充满情感与记忆,展现了乡村食物的独特风味和背后的文化意义。乡食不仅是食物,更是连接人与故乡、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他通过回忆童年时祖母做的家常菜,或是逢年过节全村人共享的传统美食,展现的是食物背后承载的亲情、友情和乡愁,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怀念。

  乡俗风情是人的活动背景地,每个地方的乡俗都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之中。葛取兵笔下的乡俗,是裹着山风、飘着水汽的,带有湖区独特的质地。耕作、收获、市集交易、邻里交往、家庭聚会等等,在作者对乡村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中,无论是怀旧、思念还是对环境变化的忧思,流淌的是湖区乡村生活的质朴、温润,点点滴滴地激活读者的情感共鸣。

  可以说,葛取兵的地方性写作是从乡人、乡食、乡俗三个领域,小切口深入开掘下去的,这种挖掘出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与个人记忆的文学表达,帮葛取兵完成了他的“返乡”。

  从过去、现实与幻想中开始远游

  近年来,写地方植物的作品很多,葛取兵却以离开家乡后不断回望的视角,开拓出其独有的地方植物书写方式。作者的方式之一:我以为是充满生态细节。这些细节穿插在植物所生长的生活环境之中有了仪态,游走在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而有温度。因了具体的细节描写,因了对构成生态整体系统的那些微小、具体、精确的元素的细密勾勒,土地上的生命呈现出其毛茸茸的、灵动的生机,也让读者置身那片特定的自然环境而时有怦然心动之感。之二:作者以哲思的加入,也在叙述中融入了对生命、自然、时间等主题的哲学思考,如通过植物的生长周期反思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或是通过往事的回望探讨历史与个人的关系,如此也延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葛取兵写作上的一种“远游”,以时空的距离来凝视或放大故土的此在。

  地方性写作,我们往往关注它的地理、历史、物产,这是地方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但一个地方最重要的还是精神资源,是人文关怀,是在一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地方经验和地方性格。两个资源能否融合在一起,集零为整、合二为一,是一个好的地方书写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生成地方经验、地方性格,从而赋予地方更加典型和富有质感的表达。由此出发,我期待葛取兵的写作能创新叙事手法,采用不同人物的视角讲述与植物和往事相关的故事,或者让植物本身“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加叙事的多样性和新鲜感。也可以尝试进行跨时空对话,设置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对话,通过梦境、回忆等形式,让不同时间线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地方与往昔、当下与未来的多维度联系。

  文学写作总是深深浅浅地进行着实与虚的互证。《云上的村庄》是一个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希望葛取兵在未来的写作中,让故乡的物、故乡的人和在城市里生活的“我”,形成更富创造力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的重建,将敞开一处属于葛取兵的新的写作世界。

【作者:沈念】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返乡与远游 ——读葛取兵的《云上的村庄》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