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铸就湖湘底色
钟芳
湖南是一方红色沃土,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在“七一”来临之际,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湘籍作家罗宏教授撰写的新作《湖南为什么这样红》引发广泛关注。该书以湖南的红色文化发展时期为线索,聚焦湖南革命者的独特性格图谱,系统阐释了湖南成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英雄之地”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史实,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湖南篇章。不仅能够唤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红色记忆,更将铭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时代使命。
湖湘英杰:救国安邦的燎原星火
翻开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湖南相继涌现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向警予等一大批救国安邦式的人物。他们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于九死而犹未悔的决绝中,毅然冲破黑暗势力的重重阻隔,在血雨腥风的危难当头,时刻不忘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大风起兮云飞扬,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二十世纪初以来,湖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觉醒的工农群众纷纷加入其中,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也一浪高过一浪,三湘大地因此成了中国革命重要的发起地和策源地之一。本书沿着湖南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以湘籍老一辈革命家为叙事对象,运用大数据和革命足迹地图,从历史、实践、人民、品格等四个维度,将湖南红色文化的精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一一展现。
湘人风骨:“三得精神”淬炼革命胆魄
湖南人以嗜辣闻名全国,加之湖湘文化的润泽,骨血里似乎天然熔铸一身的胆气和豪气。纵有千难万险,也敢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论是在秋收起义的猎猎旌旗下,还是在抗日战争的殊死较量里,抑或在解放战争的攻城拔寨中,以及抗美援朝的指挥现场,湘籍将士所表现出的勇毅睿智和果敢英武,都给世人留下了“无湘不成军”的深刻印象。在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下,革命的火种借着燎原之势,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劳苦大众前行的路途。在长期的革命和斗争实践中,湖南人也因此形成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独特精神气质。这种可贵的品质,不仅濡染和感化着三湘儿女,也跨越着山海,于见贤思齐中,汇聚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者寻根:五年踏访铸就红色答卷
作者罗宏心怀对故土与革命历史的热爱,多年追问“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他怀着景仰,遍访湖南各市州革命足迹,与党史研究者深入座谈,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历时五年,三次修改,终成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学感染力的佳作。书中从历史文化地理学、哲学等多维度考据红色历史中的“湖南元素”,围绕重大事件和人物展开书写。从湖湘地理文化及近代先贤影响讲起,分析历史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群体贡献,阐释湖南人何以敢立潮头、湖湘文化何以孕育强大革命精神。
在书中,作者用“半条棉被”的鱼水情、延安窑洞的灯火、跨过鸭绿江的血性等鲜活故事,诠释革命精神从湖南走向全国乃至跨越国门的光辉历程,深刻探究红色基因的生成密码。
展开“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宏阔画卷,为我们了解红色历史、亲近英雄、传承基因,开启了一把明史增智的闪光之匙。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