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神童”需引导而非捧杀

相链区块链

       林门一

  网络时代的热搜榜上,又一位“书法神童”横空出世。广西贺州13岁的李明悬腕挥毫,墨迹在宣纸上舒展如行云流水,引得无数惊叹。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我们更需保持一份冷静的审思。对于李明这样的孩子,社会、媒体与家庭所应做的,是理性引导,而非盲目捧杀。

  电子屏幕泛滥的当下,能沉下心来与千年墨香为伴的孩童,就像古琴谱里偶然跳出的清越泛音,珍贵得让人不忍惊扰。我们应当肯定,如李明一般的“神童”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书法天赋与可贵的勤奋精神。能将毛笔运用得如此熟练,写出远超同龄人水平的毛笔字,其背后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坚持,值得鼓励。

  但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过早的鲜花掌声,往往成了摧折新苗的霜雪。李明目前的书法,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写好字”的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尚有距离。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得美观、规范。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涵盖了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一系列严谨的法度与高级的审美内涵。其核心在于通过丰富的线条和点划,传递出书写者的性情、修养与精神气象。目前我们所见的,更多是技法的展示,尚缺乏深厚的传统根基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书法之海深不可测。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间写下《兰亭序》,颜真卿用悲愤凝成《祭侄文稿》,苏轼在黄州寒食的烟火里成就《寒食帖》。这些穿越时空的墨迹,承载的何止是笔法结体,更是生命与文化的相融相生。当我们在短视频里为孩童的横平竖直喝彩时,可曾想起过,书法需要临帖,需要静心与古人对话。没有经过系统的长期的临帖出帖过程,所谓的“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沦为没有传统支撑的“江湖体”“野狐禅”。在网络视频展示的李明的许多行草书作品中,“钉头鼠尾”等硬伤随处可见,皆为明证。

  北宋仲永五岁能诗,终泯然众人,王安石笔下那个“不使学”的父亲,与今日直播间里催促孩子表演的家长何其相似。书法是一辈子的修行,其最终成就的高下,除了技法上的练习、意境上的感悟,更取决于“字外功夫”。 苏轼有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法艺术的格调,与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品德情操、人生阅历息息相关。那些真正留名青史的书家,谁不是在墨池笔冢中寂寞成长?仅仅沉迷于笔墨技巧,终究格局有限。对于李明这样的孩子,在引导他们临帖的同时,更要鼓励他们多读书、广涉猎,积淀人文底蕴,涵养浩然之气。必须让他们明白,唯有沉下心来,下苦功夫学习,技与道内外兼修,方能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给孩子一方静砚,比给他万千点赞更为珍贵。那些不懂书法却极尽溢美之词的舆论,实则是温柔的“捧杀”。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夸奖,会让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滋生骄矜之气,从而堵塞了精进之路。媒体与网络舆论肩负着社会责任,在面对此类现象时,应慎言慎评,多一份理性的分析,少一些浮躁的炒作。不要为了制造话题,而扼杀了一个可能的好苗子,重演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

  宣纸上的气象,从来都是慢慢晕染出来的。切记。

【作者:林门一】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对“书法神童”需引导而非捧杀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