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丘”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 ——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世界在前进》
钟芳
“我该离开,因为这不是谁都能待的地方,又或是值得停留之处,因为此地——它令人无法忍受,它寒冷、悲伤、荒凉,又死寂——我必须逃离……”翻开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新版小说集《世界在前进》,那充盈着忧郁而悲凉的句子直击人心,瞬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困惑、迷茫而又充满了不确定的世界,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世界在前进》是一本作者以上海、基辅、都灵、伊斯坦布尔等全球多地为背景的短篇故事集。这部作品打破传统叙事,呈现了拉斯洛截至目前最新、最重要的短篇创作,包含21个既挑衅读者又分外动人的独特故事。当横跨整个世界版图的当代生活图景次第展开,尼采、美国“9·11”事件、加加林的幽灵等元素一一闪现,一个充斥着人类精神症候的文字迷阵在叩击我们的灵魂——这个世界真的在前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以你我所料想的方式。
统观全书,《世界在前进》共分为“他说”“叙述篇”和“告别”三部分,讲述那些被推向世界边缘的普通人的故事。“他说”中的《站着流浪》通篇没有分段,是作者内心独白式的小说;“叙述篇”中的《九龙柱》写的是上海的故事,主人公走到九龙柱下,发现自己置身于龙柱当中,奇幻而引人深思。同名短篇《世界在前进》聚焦美国“9·11”事件,描写旧世界瓦解时刻,主人公所遭受的精神冲击与现实焦虑。
在匈牙利语文学中,拉斯洛的长句独树一帜,如绵延不绝的河流,跨越数页,叙述氛围阴郁而意蕴丰富。他通过精选人物与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世界在前进》中注入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探讨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生存状态。拉斯洛有意打破小说的惯常叙事逻辑,借助复杂长句与跳荡情节,在山重水复中营造“疑无路”的神秘感。正如诺奖评语所说,他标志性的写作形式是“蜿蜒流动、几乎没有句号的长句,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语法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拉斯洛非常迷恋中国文化,他给自己取名“好丘”,意为美好的山丘,也表达对孔丘的敬意。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与汉学家妻子结婚后,他频繁访问中国,沿李白走过的足迹漫游近十个城市,试图在长江与峨眉山云雾间捕捉诗仙神韵。他认为李白是“欧洲人眼中的现代派诗人”,其流浪意识与自身漂泊精神共鸣,也因此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融入《世界在前进》中。
在一次访谈中,拉斯洛深刻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严肃文化正在消失……它不能适应市场法则,被称为无用的文化”。书中,他通过镶嵌式的复杂长句,将文化商业化、娱乐工业扩延、媒介碎片化一一呈现,引发深思。面对世界的混沌,他并未给出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客观地写下“艺术不仅是见证,也是一种坚持”。在他看来,摒弃旧业态,创造新世界,秉持初心,远比媚俗重要。
读罢全书,拉斯洛深邃的思想令人着迷。他从荒诞而不确定的世界中发现不完美,并指出了走出“困境”的路径。心若清静,清风自来。当我们以平静从容的心态审视周遭,便能从众多不完美中读出世界的纷繁与精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