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分享节气之美

     4月20日,长沙西湖文化园,“春生百谷 雨满星城”二十四节气长沙雅集暨全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以《诗意栖居在二十四节气中》为主题演讲,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她眼中的节气之美、诗词之美,将诗和远方带到了现场。

     以下是杨雨教授演讲全文:

     诗意栖居在二十四节气中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郑板桥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春夏之交,春寒消褪,春意融和,傍晚的时候如果不风不雨,天气凉爽,有雅客来访,泡一杯雨前新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欣赏着一幅悠远的水墨画,“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对文人雅士来说,谷雨就是这样一个浪漫、优雅的节气。

杨雨教授现场演讲。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花中之王牡丹也是在谷雨前后盛开,民间还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的谚语。三月暮春,大多数花儿的花期已过,百花凋残,唯独牡丹选择在暮春时节怒放,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发出了“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的赞叹。(《思黯南墅赏牡丹》)品一壶雨前新茶,画几株萧疏翠竹,赏一丛姚黄魏紫,听几声布谷鸟鸣,这是何等诗情画意的谷雨节气。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本来和农业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就比如说谷雨吧,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根据古籍的记载,在谷雨这一天,水中的浮萍开始生长,斑鸠的鸣叫声好像在催促着春雨的滋润,戴胜鸟栖息在桑树上,意味着春蚕也要孵化生长了,这些自然现象其实标志着一年繁忙的农业生产的真正开始。

     其实不止是谷雨,二十四节气或多或少都和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性相关,例如谷雨的前一个节气“清明”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还是一个“种百谷”的日子。古时帝王在清明这一天往往还要发布“劝农诏”,号召大家做好春耕准备,宋代诗人宋祁“催耕并及杏花时”的诗句就提到了清明节不仅有着杏花微雨的美景,更是催耕催种的当令时节。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群体,农业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与文人心目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兼具浪漫气质和实用目的的传统节气文化。仍以谷雨为例,有一首唐诗写得特别好:“召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老圃堂》)这首诗的作者虽然还有争议,但这位诗人显然既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又保留着浓郁的读书人气质,因此他才会在谷雨前后趁着不下雨的时间亲自锄地种瓜,在地里忙完回到家一看,春风竟然趁着自己忙于种地不在家的时候,调皮地吹落了他摊在床上看了一半的书。这种边读书边种地的日子,大概就是“田园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次读到这样的诗篇,我总是会情不自禁想起另外一位著名诗人陶渊明,想到他同样“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的田园生活。这种虽然辛苦,甚至常常还要为生计而操劳,但他们总能从自然、从阅读中升华出诗意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超迈的情怀。

 杨雨教授分享节气之美,诗词之美。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民调整生产生活的重要标准,更因为它反映了自然的季节变化而成为古代文人、文学经典的至爱。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就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不同节气中大观园里的种种活动,例如仲夏日的芒种节气,《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就有特别生动的描写,这一年的芒种节正是农历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这样的描写可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芒种印象。本来“芒种者,有芒之谷可稼种也”,它应该是农业生活中麦子等农作物成熟收割的节气,可是在闺阁女子那里却成为了饯花神、梳妆打扮的美丽节日,尤其对于大观园里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孩子们来说,更是洋溢着浪漫的诗意。

  古代的诗人还普遍患有“季节病”——伤春和悲秋,他们总是特别善于从季节的轮回中敏锐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并且从中提炼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哲学体悟。立秋的节气,西风吹落梧桐,会让古人惊觉一叶知秋,发出“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刘翰《立秋日》)的感慨;立春的节气,“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汉宫春 立春日》)从立春开始,东风又要开始忙碌了,一会儿要染红梅花,一会儿要吹绿柳叶,东风忙得马不停蹄了偏偏还要忙中偷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它还会偷偷跑到镜子里,将词人青春的容颜催老,这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借立春节气抒发把握时机、报效国家的紧迫感。

杨雨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二十四节气之美。长沙晚报记者 张萌 摄

  再举一个例子,冬至,冬至和清明类似,既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秦汉以前中国人甚至还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阳气始生”,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日子,过了冬至,白天就渐渐地变长了。杜甫就写过《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唐代冬至的一些习俗,唐代宫中以女红来计算白昼的长短,冬至后因为白昼渐长,所以比常日要增添一线的女红,诗中才会有“刺绣五纹添弱线”的句子,又因为古人将芦苇膜烧成灰之后放在十二律管中,以占气候,到冬至节的时候,黄钟律管里面的芦苇灰便会飞动起来,因此又有了“吹葭六琯动浮灰”的诗句。

  冬至还是祭天祭祖的大日子,不仅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也要举家团聚,祭拜祖先。因此如果这一天还有人漂泊在外,不能及时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参与祭祀大典的话,那种浓厚的乡愁总是会油然而生。白居易就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冬至夜思家》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长夜漫漫,孤独地的远行人在灯下尤其会深深思念起遥远的家乡,挚爱的亲人,和冬至夜家中温暖的炉火。这样的乡愁与诗意和那首著名的《清明》诗可谓是遥相呼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和冬至,是尤其能激发起乡愁的节气。

  其实,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人潜藏心底的一种文化乡愁!走入二十四节气,重温美丽的古典诗词,唤起文化的乡愁,也许正是我们这次雅集的初衷之一吧。

【作者:杨雨】 【编辑:张炎炎】
关键词:节气雅集 杨雨 谷雨 二十四节气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