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自断肠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丨寻访长沙红色足迹(视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国
印记
枫树湾:位于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铺社区晏公塝组,原是一座三进院,门前有一口水塘。院后一侧搭了几间茅草房,小时的陈树湘曾和家人居住在这里。
文学创作时,作者形容极度痛苦的感觉,常用“断肠”一词。对于红34师师长陈树湘来说,这不是文学词汇,而是向死而生的现实选择——重伤被俘后,他选择掏腹断肠,以如此壮烈的方式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以作战英勇而闻名,被毛泽东啧啧称赞。得知他牺牲的消息,长征路上的毛泽东悲恸不已,扼腕痛惜。
在2014年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这位红34师师长断肠明志的故事,称赞陈树湘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实现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峥嵘岁月
从童工到红军总后卫
讲述人:福临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杨综
1905年1月30日,陈树湘出生在福临镇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9岁就放牛、割草当童工。1914年,因家乡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全家人外出逃荒,流落到长沙小吴门外陈家垅,父子租地种菜。挑水送菜的陈树湘由此认识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等人。他跟着毛泽东加入了共产党,一路辗转到武汉、南昌,上了井冈山。
1930年6月,陈树湘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队队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特务队队长,负责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警卫工作。后任红3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屡建奇功,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
1934年10月,陈树湘率部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担任全军总后卫,同国民党追兵频繁作战,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下旬,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陈树湘指挥红34师数次强渡湘江都先后失利,陷入敌人的重围。在激烈战斗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多年后,当地一位老人还原了记忆中的场景:躺在保安团担架上的陈树湘,面色惨白地捂着肚子。在一个拐角处,他悄悄把手伸进腹部的伤口里,忍着剧痛从里面拉出了肠子,用力扯断。敌人发现时已经晚了,肠子拖了一地,陈树湘慷慨就义,时年29岁。
足迹寻访
家乡人重走树湘长征路
2019年清明节,一辆大巴车从长沙县福临镇的树湘广场驶出,车身挂着横幅“陈树湘烈士追思团”,追思团里有党员、群众、企业家,他们跋山涉水前往福建长汀、上杭、宁化及湖南道县等地,重走树湘革命道路,追寻英雄足迹。
追思团有一位特殊的成员,他是陈树湘战友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2011年,韩京京请雕塑家刘林为陈树湘铸造铜像,捐赠给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6000余名将士的故乡——闽西,由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珍藏。
从1934年到2019年,陈树湘烈士牺牲已有85个年头,韩家三代人持续寻访红34师的遗迹。陈树湘没有后人,也没有旁系亲属,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现在陈树湘铜像的样貌,都是凭韩伟的回忆描绘。2014年春,韩京京拿着陈树湘铜像的照片,去南京给陈树湘的战友、原红34师100团政委张力雄看。“张老,您看这是谁呀?”“陈树湘!”当年已有101岁的张力雄脱口而出。后来,韩京京又请刘林为陈树湘塑了多尊铜像,两尊安放在长沙,其中一尊由长沙博物馆收藏、一尊安放在陈树湘的故乡——长沙县福临镇的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
红色传承
“树湘”元素成福临标签
位于福临镇文化站一侧的树湘广场进入建设扫尾阶段,穿过广场上的陈树湘时间展廊,依次可见“苦难中立志、困境中成长、战斗中锤炼、存亡中断后、后辈中永生”五个章节。2017年7月,福临镇在文化站开设了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陈列的内容由工作人员专程前往永州道县和广西全州、灌阳、兴安等陈树湘战斗的地方走访搜集而来。至今,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已经累计接待上万名游客。
长沙县城区有包括“树湘厅”在内的以英雄为名的电影放映厅,定期免费播放红色主题影片;在福临当地中学,有以陈树湘烈士命名的班级“树湘班”,学习陈树湘英雄事迹是全镇学生入学的第一课。福临镇金牛村48岁村民童立志看过所有讲述陈树湘事迹的电视剧和电影,他经常到文化站充当义务讲解员,给游客讲述陈树湘生平事迹。福临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黄龙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陈树湘身上得到的最大精神力量就是四个字:绝对忠诚!
近年来,到福临镇追思陈树湘的人越来越多,长沙县正组织多方力量,全力修缮陈树湘居住过的房屋。福临镇党委书记王乐君告诉记者,将引导游客看展览、访旧居、学精神,把树湘故里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