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陕北小村庄见证历史大转折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4日讯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城东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转战陕北时居住的革命旧址,也是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召开的地方。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杨家沟,探寻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何以在这个陕北小村庄上演?
转战陕北,最后一站
杨家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群山环绕。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马氏庄园依山而建,这个中西合璧的窑洞庄园宽敞明亮。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杨家沟战斗生活了四个多月,这里也成为他们转战陕北过程中居住时间最长、从事活动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
1947年,胡宗南奉命率军大举逼近延安,企图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杨家沟是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的13年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
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社会面貌为之一新。毛泽东把陕甘宁边区和以它为样板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称为“民主中国的模型”。大批年轻人投奔而来,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面对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中共中央虽然暂时撤离了延安,但也决定: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率党中央转战在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曾多次遇险,但坚持不过黄河,留在陕北,发出“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的豪迈誓言。
“最小”何以指挥“最大”?
在转战陕北的一个个窑洞里,毛泽东运筹帷幄,继续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周恩来曾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
此时,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十二月会议指出,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为了把解放战争胜利地进行到底,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中总结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不断调整,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对当时的局势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在国民党当局还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地域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想到,再过一年多,人民解放战争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作出这样的重大判断,是基于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结束时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了这一预见的准确性。1948年3月初,全国各大战场捷报频传,西北战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3月21日,中共中央撤离杨家沟,离开了陕北,东渡黄河到西柏坡,从此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大道。
洞察时代大势,才能把握历史主动。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深深扎根中国大地。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