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之路——长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密码”之三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通讯员 肖体仁 聂凯 欧阳倩
工信部2025年度(第四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进行公示,岳麓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入围;2025年湖南省产业集群竞赛中,长沙13个集群出征,9个集群胜出……近段时间,长沙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成绩亮眼。
为何产业集群会成为大家关注的发展焦点?长沙在集群培育有何经验诀窍?答案是——立足“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定位,以产业链群培育为核心抓手,从概念落地到实践突破,再到全球对标,走出了一条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制造业升级路径。

协同联动,共谱产业“交响乐”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度调整、国内产业竞争从“单点比拼”转向“集群竞合”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已成为衡量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产业集群并非简单的企业地理集聚,而是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链融合、生态链支撑的“有机整体”。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缩短生产周期,通过共享研发平台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统一品牌建设提升市场话语权。
鉴于集群特点,产业链群的培育并非单一企业或部门的“独奏曲”,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交响乐”。
为此,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率先构建起多级联动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培育格局。
整体工作机制层面,建立起“局领导牵头抓总、业务处室协调指导、区县园区承载负责、促进组织具体培育、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服务保障”的五维联动机制。同时,各业务处室则聚焦国际前沿和技术发展现状,为集群制定差异化培育方案,如针对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对标硅谷信创产业生态,推动构建“两芯一生态”体系。
协调联动推进层面,长沙首创“五链融合”“五长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产业、人才、创新、资金、供应等多元资源,更好激活集群内的发展动能。
具体执行落实层面,将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和“根据地”,推动“园区+集群+国际合作”融合发展,引导各园区明确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一系列“组合拳”,不仅推动工程机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集群跻身“国字号”行列,更为新时代制造业集群培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沙方案”。

政策引领,夯实产业“压舱石”
产业集群的成长,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持续赋能。
长沙立足产业基础与集群发展阶段,构建起“顶层规划+专项政策+配套措施”的政策体系,既明确长期发展方向,又解决短期培育痛点,为产业链群成长提供“政策护航”。
在顶层规划层面,制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以“4433”产业矩阵(4个支柱产业、4个新兴产业、3个传统产业、3个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划定“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省级培育对象”的集群梯次培育目标。
例如,将工程机械集群纳入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样本”之一,明确其核心任务是突破智能控制、新能源动力等关键技术,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集群定位为“国家级特色标杆”,重点推动其检测技术与智能产业、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融合;将基因技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纳入规划,提前布局未来产业集群,形成“梯队分明、重点突出”的培育格局。
专项政策层面,实施“一集群一政策”,兼顾国内培育与国际竞争需求。如为推动工程机械集群迈向世界级,出台国内首部针对工程机械产业的地方性法规《长沙市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条例》,从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同时设立“海外市场拓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德国宝马展、美国CONEXPO-CON/AGG展会,助力企业对接全球客户。为支持检验检测集群国际化,出台《关于促进检验检测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企业获取CNAS国际认证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圣湘生物、爱威科技等企业凭借国际认证,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配套措施层面,注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资金奖补、要素保障、试点示范等方式,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生态共荣,激活集群发展新动能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集群有梯队、企业有活力、创新有动能”的生态优势上。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集群带企业、企业强集群”为核心,推动集群梯次培育与企业分层发展双向发力,同时强化创新协同,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以前找上下游企业合作,得跑遍大半个中国,现在在园区里转一圈,从核心零部件到组装测试的合作伙伴全能找到。”随着产业链群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家门口便可达成一系列的合作。
在湖南泛联新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测试区里,刚从深圳回流的架构师陈笑正在调试新系统。“这里不仅有行业领先的岗位,更有完整的产业生态,离老家近、生活成本适中,幸福感特别强。”
陈笑的选择并非个例,随着长沙产业生态的完善,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培养的人才留了下来,越来越多像陈笑这样的高端人才也慕名而来。
“集群的竞争力,终究要靠‘企业有活力、创新有动能’来体现。”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沙链群建设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推动企业分层发展,并通过“千百十”培育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创新协同则让生态更具活力。在国家工程机械装备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围绕智能控制技术反复试验,这里已成为企业与高校协作攻关的“主战场”。检验检测集群里,圣湘生物联合湖南大学组建的“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突破了质谱检测核心技术,德米特公司的原创理论还填补了国际空白。
如今的长沙,产业集群已形成“本土企业扎根成长、外地企业慕名入驻、人才资源加速集聚”的良性循环。
长沙产业集群的培育之路,既是制造业升级的实践探索,更是一座城市用协同、精准与温度书写的发展答卷。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