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粮田”赋能早稻高产!宁乡早稻测产唱响科技增收歌,大面积亩产超过550公斤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段华良 张海湘)小暑过后,正值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农忙时节。在被誉为“湘中粮仓”的宁乡市,54.6万亩早稻田像铺展的金色绸缎,稻穗低垂粒粒饱满,微风吹过层层稻浪,稻穗碰撞的沙沙声与收割机的轰鸣交织成这个夏日最动人的交响乐。
7月8日,在金洲镇箭楼村的“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里,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手持定位测量工具,对早稻种植田块进行测量,先测出精确面积,再通过收割、装袋、称重、计算等一系列操作,带着泥土芬芳的数字新鲜出炉——“1.32亩湿重988.25公斤,折合亩产608.72公斤!”当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报出早稻测产结果,种粮大户黄勇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从“汗滴禾下土”到“机器代人忙”,科技让种地变“体面活”
“早稻亩产1200多斤,这成绩我很满意!”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穗,黄勇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早稻生产能考“高分”,要搭帮脚下的“智慧粮田”。
黄勇是金洲镇有名的种田大户,也是长沙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他跟着柏连阳院士专家团队,在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种田,测土配方施肥像给稻田“开药方”,合理密植似给禾苗“排兵阵”,病虫害防治有了“智能预警”,品尝着科技种田的“甜头”。
“现在农耕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农民种地也能跟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样着衬衣穿皮鞋。”黄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年前,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是230亩,现在已经扩大到2740多亩;得益于“四高”技术的推广,稻田平均亩产较3年前增加了约75公斤,每亩至少能增收240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有效途径。”黄勇说,近年来,合作社采购了70余台套先进、高端的大中型农机具,组成的“铁甲军团”,培育了一支专业的农机手队伍,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目前,合作社的服务已经辐射金洲镇、双江口镇等乡镇各个种粮大户,服务水稻种植面积达5.1万亩。
更让人振奋的是“厦家洲”大米商标的诞生。从“卖原粮”到“创品牌”,科技不仅提了产量,更增了价值。“去年销售额64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800万元!”黄勇望着仓库里早稻谷,眼里的光比骄阳还亮。
从“看天盼收成”到“智慧出效益”,农业科技点亮乡村未来
“品种选优、育秧精准、变量施肥、科学管水、绿色防控,五项技术拧成绳,才能让每寸土地都使劲儿。”测产现场,宁乡市农技中心专家徐灵超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对“四高”技术的笃定。
“‘四高’首先是高标准、高技术。”徐灵超告诉记者,高标准则是将农田进行高标准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让农田更加契合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为农业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高技术则贯穿于选种、施肥、灌溉等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粮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今年宁乡早稻全域全量铺开‘四高’技术,合理密植让禾苗‘抱团增产’,巧施穗肥让稻粒‘吃饱长壮’,科学防虫让丰收‘少掉链子’。现在看,大面积亩产超550公斤,这是技术团队和种粮人一起拼出来的!”王永辉介绍,在种植过程中,种粮大户严格按照农业专家的指导,合理密植、精准施肥、科学管水,确保了早稻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宁乡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田灌溉、排水等条件,同时,组织开展了多场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水平。
当测土配方施肥取代“凭感觉撒肥”,当无人机防虫代替“背着药桶跑”,当智能仓储替换“露天堆谷堆”,农业不再是“苦差事”,而成了有奔头的“新行当”。“四高”稻米顺利进入商超,物美价廉受到了市民消费者的认可,稻田里长出的,不仅是饱满的稻穗,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