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的这个村,让闲置农房变身“诗与远方”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游

  观湖、登山、赏花……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市民黄雨潇在青山绿水间与大自然抱了个满怀。推窗见绿,藏在绿心里的跳马民宿群更令她大呼“宝藏”。在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雨花区跳马镇石燕湖村的山林间,白墙黛瓦的民宿群与青山绿树相映成趣。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无人问津的“空心房”,经改造后,成为集生态康养、亲子研学、团建度假于一体的“田园乌托邦”,蹚出一条以绿心生态为基、闲置资产为翼的乡村旅游新路径。

  绿心禀赋破题:当生态优势遇见闲置资源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无人问津的“空心房”,经改造后,成为集生态康养、亲子研学、团建度假于一体的“田园乌托邦”。 均为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点点苍翠,鸟鸣山涧。9日上午,记者看到,地丽民宿所在的石燕湖村曹家冲组,坐拥300余亩耕地林地,毗邻长株潭绿心绿道,负氧离子浓度大大高于市区,“空气有点甜”成为最天然的旅游招牌。然而项目启动初期,村民们对这个“外来者”充满观望:租期长达15至20年,能否稳定收益?山林中的老房子位置、面积差异大,租金如何公平定价?更有人担心,荒置多年的“空心房”能否真的招来游客?

  “最初的沟通持续了几个月,我们挨家挨户算‘生态账’‘经济账’。”总经理高峰回忆,团队带着规划图纸与租金方案,针对每栋房屋的区位、面积制定“一户一策”——背山临湖的房屋租金略高,面积较小的则通过租期内递增机制保障收益。此外,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参与管理,让大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这种“精准沟通+利益共享”的模式逐渐打消了村民疑虑。2019年首批4栋房屋签约,到2023年10栋“空心房”全部纳入改造,单栋年租金约10万元,既尊重差异又保障公平。

  如今,民宿后山直接连通绿道,每逢周末登山徒步的游客络绎不绝,2025年清明假期入住率超70%,用实实在在的人气证明了“生态变现”的可行性,更让村民看到了闲置资产的潜力。

  “以前觉得房子烂在山里没人要,现在房子改造一新,每年还能稳稳收租金,有盼头。”村民刘战鸿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多元业态破局:从“住得下”到“留得住”

其中一栋由闲置农居改造的亲子主题套房尤为吸睛,小猴子、狮子等动物元素融入装修,配套儿童游乐区,成为家庭游客“打卡点”。

  走进地丽民宿,智能化声控客房、地暖中央空调等现代设施与中式原木风格相得益彰。其中一栋由闲置农居改造的亲子主题套房尤为吸睛,小猴子、狮子等动物元素融入装修,配套儿童游乐区,成为家庭游客“打卡点”。除住宿外,民宿还配备餐饮、会议室及棋牌KTV等娱乐设施,满足企业团建、亲友聚会等多元需求。今年2月试运营至今,已接待超1000人。本地厨师主理的农家菜成为“留住胃”的关键 ——20年烹饪经验的跳马镇师傅,将山间野菜、自种果蔬化作一道道乡愁滋味。

  “我们不仅做住宿,更在构建‘农旅+’生态。”高峰透露,民宿周边正推进“百合花海”项目,依托百亩农地打造一年三花期的景观带,同步规划认养农业、非遗体验等业态,让游客“春赏花海、夏摘果蔬、秋学非遗、冬享康养”。此外,在跳马镇政府的协调沟通下,地丽民宿与石燕湖生态公园、周边民宿构建起联盟发展,为游客打造“跳马精品一日游”等旅游产品,将周边旅游资源串珠成线,让游客体验更加丰富。

  共富效应破茧: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从民宿后山就能直接踏上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绿道。

在民宿客房区,本地员工罗艳群正手脚麻利地整理房间。这位曾经外出打零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年收入4万元并购买保险:“现在每月能休4天,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的故事,是地丽民宿带动本土就业的缩影——目前民宿就业的员工中石燕湖村村民占一半,人均年增收3万元至4万元。

除就业红利外,民宿改造同步推动乡村基建升级:拓宽村道、绿化庭院,曾经的“破旧村落”变身“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项目累计投入超千万元用于房屋改造与设施配套,预计租期内可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超千万元租金收益。“闲置房变‘摇钱树’,环境美了,口袋鼓了,人气旺了。”石燕湖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地丽民宿的实践为绿心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样本。

“村民既是生态保护的‘守护人’,更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跳马镇党委书记尹江华表示,在严格落实绿心规划的前提下,该镇创新构建“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市场化运营、村民深度参与”的三方协作机制,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等沉睡资源,植入亲子研学、非遗体验等文化业态,成功将绿心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体验经济。

【作者:周游】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雨花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