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里的岁月——长沙人大离休干部的抗战故事
八十年烽火已熄
英雄的故事从未褪色
在星城大地
无数抗日英雄用热血与忠诚
铸就了不朽的民族脊梁
他们的故事
是镌刻在岁月里的精神丰碑
是照亮我们前行的不灭灯火
让我们聆听
长沙人大2位离休干部的抗战故事
保护马县长
我的家乡滦县在“七七事变”后成为了沦陷区,1938年“冀东大暴动”后,北宁路以北的党支部得以保存,北宁路以南因为全是平原,无地形庇护,一直饱受日本人侵扰。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眼看着家乡被毁、生灵涂炭,校长、老师、学长们纷纷投身革命,心中也暗暗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17岁的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我们村成立党支部,我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带领本地干部开展宣传抗日、除奸、发展党员、“二五”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活动。因工作出色,区委书记命我脱产,前去协助马县长的工作、保护马县长的安全。
秘密寻找马县长
这位马县长,是毕业于铁道学院的大学生。在那时候,认识几个字就算知识人,这样的大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加之他为人正派、原则性强,在当地有口皆碑。可是,我该上哪儿找他呢?当时,县长不像现在这样有固定的地点办公,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为了安全。县长和其他的干部一样,都是打游击,不定期的转移活动地点。区里的干部告诉我,县里有个交通站,县长到哪,就会给这个交通站送个信,称之为送“官信”,凡是要找县长的人,都必须先找到县交通站的站长,只有他知道县长在哪儿。据此,我找到了马县长。见到马县长时,我暗暗感叹,他真是名不虚传:谈吐不凡,稳重得体,文武双全。于是,我庄重地把区里开的介绍信交给了马县长,他应是早已和区政府交流沟通过,心里有了计划安排。确认完我的身份后,便当场任命我为县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主要负责保管机要文件、文印,协助处理重大事情。当时的县政府除了县长和我以外,只有一个民政科员、一个公安科员、一个内勤、两个外勤,总共才7个人,可谓是人少任务重,遇到了不少艰难险境。
惊险的隐蔽行动
要保护马县长的安全,首先要解决隐蔽藏身的问题。我们当时所在的村是平原地,也没有青纱帐,只能挖地道。但是,因为地靠渤海湾,临近海边,地下水不好处理,所以地道难以挖深、挖大、挖通,严格来说只能算得上是地洞。先天不足后天补,我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因势利导,琢磨出了有着“双重隐蔽”功能的地道挖掘方法。地点的选择很重要,首先要找个有沙垛子和灌木树丛的地方,在灌木丛中开出一条小路,人可以直接卧在灌木丛中进行隐蔽或匍匐前行,矮而密的灌木正好可以遮盖住人,形成第一道隐蔽场所;然后再在灌木丛的两个外侧开沟,在沟里挖地洞,地洞要尽量挖得四四方方,在入口处安个木头框子,框外有盖,做成像一个小门的形状,进去以后,顺着树根的地方打几个气孔,以供人能在地洞里呼吸,这样的地洞,可以躲三到四个人,是第二道隐蔽场所。这样 “双重保险”的地道,很快就体现了它的作用。有一天,我们突遇日军包围,本计划让马县长一家先行躲到地道中,谁知,正在我准备物资前往地道的半路上,就发现了敌人,于是我匆忙放下东西往前赶,通知马县长敌人马上就到,来不及去地道了,需即刻就地隐蔽在灌木丛中的小路里。果然,我们刚卧倒,敌人的马蹄声就靠近了,幸亏有这第一道防线,我们没有被敌人发现。不久,我们就听说那天原来是日军接到了内奸的告密,专门去堵地道口的,一位同事被生生堵在了洞内,被活捉后生死未卜,而我们却凭此惊险逃过一劫。
一天之内三遇鬼子
经过地道被堵的事件后,敌人掌握了我们的隐蔽地点,加之有同事被捕,后果难测,人员和文件都需紧急转移。于是,马县长把他的儿子和重要文件、文印交给了我,叮嘱我务必把他们在一天之内安全送达至一名叫刘树贵的同志家,而他则亲自带领其他干部分头行动,引开敌人注意力,第二天再赶来与我会合。接到这个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马县长交给我的都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定不能辜负他对我的信任,保护好他们就是保护好了马县长。但行动起来很不容易。刘树贵家离我们所在的村相隔了近一百里地,加之鬼子活动频繁,很有可能在路上撞见。果不其然,一天之内,我就三次遇到日本鬼子。第一次:我发现一个村子看起来十分古怪,村里没什么人,偶有村民见我们面孔陌生,也格外警惕,我怕他们以为我是特务,便跟他们交了底,说我是县干部,村民这才告诉我们,这村里刚被日军扫荡过,还有日军没有撤,并顺手指了指远处还在行恶的鬼子,让我们赶快走。第二次:我在前行途中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水流湍急,我穿着棉大衣,过河都成问题,更何况一个小孩子?拖在这里只会等来敌人,正在焦急时我想起这个村有我一个老联系人,是一对军属夫妇,于是,我把马县长的儿子托付给他们,约好第二天来接,自己再把文件、文印等里三层外三层的包了个严严实实,揣着游过了河,刚到河对岸,就看到敌人追到了岸边,可惜不能过河,只得作罢。第三次:我刚进村,就发现敌人在马路上,便顺小路躲进了一个烧砖窑,结果还是被敌人发现,紧急之下我朝他们开了两枪,趁他们还没反应过来,迅速逃走了。最终,我在晚上赶到了刘树贵家,完成了任务。马县长一行也在第二天赶来与我成功会合,并一同接回了他的儿子。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我叫高峰,山西临县人,1925年9月出生,1940年1月参加革命。1945年,我分配到八分区贸易总公司,当时,八分区遭到敌人的封锁,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异常短缺,我们在区政府的领导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了基本的军需供应,甚至还在贸易过程中获取了不少宝贵的地方情报,最终取得了贸易战争的胜利。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我十三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年纪小,不能上战场,部队便安排我搞后勤。相比战友们的浴血奋战,我的经历自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感悟,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经济基础对一个部队的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仗固然需要智谋、勇气、决心、技能,但基本前提是要保障战士们有得吃、有得穿。一旦粮草断绝、无衣无鞋,未战而先衰,胜利又从何谈起?我们党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仍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抓经济,尽全力准备好军队所需的粮食、物资,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广泛宣传征收公粮
1938年,刚参加革命的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征公粮。起初,这项工作十分艰难,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低,识字的都没有几个,他们对当时形势的危急性、战争的残酷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反感逃避情绪的人大有所在。我跟同行的前辈一起,上门跟老百姓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召开村民会议和群众大会,宣讲抗战形势,讲清征收公粮对于保卫边区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宣传标语,将标语贴在村头,号召大家积极响应征公粮,营造军民一家亲、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由于我曾经上过小学,同学之间关系很好,且受过教育的同学们普遍思想觉悟较高,我便联系他们,拜托他们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多解释多沟通,争取支持和理解。逐渐,征公粮的事情得到了大部分百姓的认可。一位曾经对征公粮强烈反对的老大爷跟我说:“唉,没想到保护我们的部队条件是这样的艰难,早知道是这样,让我自己吃糠也愿意啊。”最终,我们按照规定的征收比例,顺利地征收到了供给军队的粮食、鞋子等物资,有的老百姓甚至主动要求多交一些物资。
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1942年整风运动过后,延安经济陷入了极度困难。为保证粮食供给,减轻百姓负担,我们边区政府决定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渡过难关。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我当时是分配在临县的山北开垦荒山。对于从小干农活的我来说,开荒种地是得心应手的。我重点负责了一片谷子地的开垦,先将荒山上的杂草除去,避开重硬茬地块,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层相对深厚,排水能力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平日里定时施肥、除虫。其他的干部也跟我一样,纷纷运用自己擅长的农活知识,投入到了开垦荒山的行动中来,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效率惊人。不到一年时间,原来的荒山就变成了我们自给自足的“宝山”,不但种植了粮食谷子,还种植了绿豆、蔬菜等农作物。
没有硝烟的贸易斗争
1945年,我被分配到八分区贸易总公司。当时,八分区遭到了敌人的封锁,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异常短缺,各种军需用品更为紧缺。为打破这种不利局面,边区政府确立了八分区经贸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对内自由、对外管制、发展贸易、繁荣经济,打破日伪军的经济封锁、掠夺和垄断。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日伪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和贪财的弱点,以及汉奸急于完成为日军采购粮食、土特产品任务的需要,大力做日伪军方面的工作,说服他们私下购买我们的东西;二是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凡根据地能出口的东西,都以低于国民党统治区的价格卖出,凡根据地需进口的货物,不惜以高价收购,尽量使外商有利可图,也实现了我们把要卖的东西卖出去、要买的东西买进来的目标;三是注重研究周围地区的金融、物价趋势,掌握规律,争取主动。就这样,到抗战胜利前夕,我们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了基本的军需供应,甚至还在贸易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宝贵的地方情报,使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