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的“让与争”(“十步芳草 百年风华”有奖征文)

  全建业

  是争还是让?这是对一名共产党人的德性拷问,也是党性考验。人的一生,在权力与名利、困难与责任面前,都会面临“让与争”。关键是什么时候让,什么时候争;让的是什么,争的又是什么。

  《左传》有言:“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谦让,是德行的主体。正所谓“德莫若让”,意指鲜有比“让”更好的德性。孔子还曾盛赞泰伯让国南奔为“至德”。“让为至德”,足见先哲对“让”推崇备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让”已被视为美好的德性,甚至成为一种至善至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特种性格”也必然包含“让”这种“至德”。我们党的革命前辈、开国大将许光达就是这样“一面明镜”。1955年,许光达得知中央要授他大将军衔时,深感不安,决定申请降衔。几番让衔无果之后,许光达又请求将自己的行政级别由四级降到五级。许光达的让衔、让级,其实也是在让位,是发自内心地让出官位和职位。

  许光达的“三让”,并非能力不足,资历不够,而是顾全大局的谦让之举。这种“让”不仅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许光达之所以有感动万千的“三让”精神,不仅在于他有一颗感恩战友之心,还在于他有一种大局情怀,更在于他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许光达这种“让”是讲原则、讲大局的让,而不是在工作、困难、责任面前的一味地退让。那种无原则地推诿和退让,有时会导致对恶的纵容。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要敢于主动地争,才能彰显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许光达除了“让”,还敢“争”。他在中华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争着干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拒绝苏联诚心挽留争着回国抗日;延安干部教育培训做得有声有色之时,争着上前线。许光达的“三争”,不是争功劳、争成果、争荣誉,而是在革命事业和工作中争担责任、争破难题、争当先进,充分体现了他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干事创业时争一争,就会充满活力,事业有成;改革攻坚时争一争,就会化解困难,转危为机。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许光达这样的主动争,才争得了民族尊严,争来了国家发展,争到了人民幸福,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有无数像许光达这样的舍我争,才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次次成功。

  历史证明,让与争,永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让什么、争什么,不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更考验着我们的品德和智慧。 许光达大将的“三让三争”,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让我们从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不仅让出了共产党人的风格、情怀与境界,还争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与干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如果有“顾全大局、淡泊名利”的主动让,就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如果有“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主动争,就会给人以朝气、激情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增强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群众,做到坚定清醒有为、为民务实清廉。”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每一名共产党员既要有“见荣誉就让”的“让”之德性,也要有“见困难就上”的“争”之精神。要像许光达大将一样,让易事、争难事,让利益、争奉献,让荣誉、争一流。只有拥有这样的争让观,党员干部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摆正位置,心怀坦荡,责尽心安。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


【作者:全建业】 【编辑:谭伟】
关键词:许光达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