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处的回响
程颖奇
在小学音乐讲台上站了十年,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一堂好的音乐课,喧腾的歌声固然重要,但那留白处的静默,往往蕴藏着更深沉的力量。它并非教学的停顿,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抵达,是心灵与声音建立连接的珍贵空间。
最初教学时,我也曾执着于课堂的“满”。总觉得四十分钟里,歌声要嘹亮,活动要热闹,知识点要密集,才不辜负这宝贵的时间。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证明孩子们有所学,课堂有所值。然而,经历得多了,便觉出其中的偏颇。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叠加、声音的堆砌,它更是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共鸣。而这份共鸣的土壤,常常需要一份安静去培育。
一次合唱排练的经历点醒了我。孩子们唱得卖力却难掩杂乱,声部纠缠不清。我停下了伴奏,没有急于纠正,只是让教室安静下来。喧嚣骤然退去,只留下窗外隐约的风声和孩子们略显急促的呼吸。就在这片静默中,我再次轻轻哼唱起那旋律。没有指令,没有跟唱,孩子们只是静静地听。那一刻,一种奇妙的专注弥漫开来。课后我豁然开朗:原来,耳朵也需要空间去沉淀、去分辨、去感受声音的质地与情感的温度。
自此,我便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为“静默”留出一席之地。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精心设计的聆听时刻。我们不再仅仅追逐唱了多少首歌,学了多少个节奏型,而是尝试慢下来,去倾听。有时,是一段精心挑选的、意境深远的古典音乐片段。当音符在寂静的教室里流淌开来,起初可能还有细微的躁动,但渐渐地,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沉静下来。那些平日里活泼好动的小身影,眼神会渐渐专注,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他们或许还不能用精准的语言描述,但那份沉浸,那份被音乐悄然触动的神情,分明诉说着内心的涟漪。有时,我们甚至只是共同闭眼,聆听周遭环境中那些被忽略的声响——远处操场的喧哗、窗外雨滴的节奏,甚至自己平稳的心跳。这些日常的声音,在静默的放大镜下,也显露出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我逐渐体悟到,这份课堂上的静默,绝非空白。它是孩子们内在感知力得以萌发和生长的沃土。在摒弃了外部喧嚣的干扰后,他们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声音的细微变化,体会旋律承载的情感重量,感受节奏蕴含的生命律动。这份由静默滋养出的专注与感受力,远比机械地掌握几个音符更为珍贵。它让孩子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而不仅仅是耳朵去“接收”。当孩子们能够在这片静默中,捕捉到风声的低语、心跳的节奏、同伴歌声中的真诚,乃至音乐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感动时,一种更深刻的审美能力与情感共鸣便悄然植根。音乐教育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教会孩子们歌唱,更引导他们学会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去聆听万物之声,去感受生命内在的回响。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博才西江小学教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