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曾拓“北大荒”,家乡接力“北盛仓”(视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周奕廷
他是毛泽东亲切称呼的“王胡子”,一生戎马倥偬屡立战功,曾历经三次“长征”,开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也被誉为“最懂农业的将军”,带领官兵戍边垦荒,将南泥湾变为“陕北的好江南”,使天山南北荒凉戈壁迭现“塞外绿洲”,让“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他,就是从浏阳北盛走出去的王震将军。
捞刀河畔的北盛,因水土丰饶盛产粮食,历来有“北盛仓”的美誉。近日,记者驱车50公里,从长沙市区来到王震故居,重温将军昔日驰骋战场、屯垦戍边的故事,见证将军故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我们要接续奋斗,建设内涵更丰富、更美好更幸福的‘北盛仓’。”北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当地正依托自身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南泥湾”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着力打造园区经济重镇、农垦文化名镇、乡村振兴强镇。
南征北战,三次“长征”
王震的戎马生涯,经历了三次“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前,中央军委已在7月下旬命令王震所在的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移,成为长征的先遣队。“这是王震人生中的第一次长征。”在王震故居生平事迹陈列室,讲解员任娟娟介绍。
10年后,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毛泽东决定派一支主力部队南下,担当发展华南的任务,时任359旅旅长王震主动请缨。历时600多天,征战两万多里,总共经过八个省份,大小血战100多次,王震率部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被毛泽东誉为“第二次长征”。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兵发大西北等还没有解放的地区。王震找到毛泽东,主动要求进军最艰苦的新疆,这是他的第三次“长征”。王震以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率一兵团为解放大西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王震将军作战英勇,曾七次负伤,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一批参观者来到故居,讲解员动情地解说。
亦兵亦农,屯垦开荒
王震一生,不仅能征善战,还特别懂农业、懂经济。屯田开荒是他为世人所称颂的另一个丰功伟绩。
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进驻南泥湾这片荒芜之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亦兵亦农”的模式后来在天山南北发扬光大。解放初期,时任新疆军区负责人的王震动员11万名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安营扎寨,屯垦种田,创建军垦农场,实现部队粮油基本自给。
1956年,王震兼任新成立的国家农垦部部长。当年,他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建起了七个军垦农场,组成了“密虎宝饶”一统天下的大垦区,“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从南泥湾,到天山南北,再到北大荒,如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震作为“农垦将军”的美名永垂青史。
情牵故里,家乡巨变
王震故居位于北盛镇马战村江桥屋场一片开阔的田野中。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褐墙,小青瓦。屋前有片池塘,岸边杨柳轻拂,田里油菜花开正盛,处处春意盎然。
“故居现存面积8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19间,但真正属于王震将军家的只有两间房。”讲解员介绍说,这栋房子始建于清代,原属中立局(土地管理机构),王家起初只是佃住于此。1942年,房屋因洪水被毁,2007年,为隆重纪念王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旧址上按原貌重建故居。
1908年出生的王震,年轻时即投身革命,戎马倥偬,无暇回乡,但他一直情牵浏阳,心系北盛。
据统计,从1959年至1985年,王震先后八次回到浏阳北盛探亲、调研,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令他备感欣慰。
时光荏苒,这片红色沃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马战村已成为湖南省生态文明村、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级主干道全部“白改黑”,路灯到组,一个个美丽屋场清新脱俗;村民或在家发展种养业,或在园区企业就近务工,腰包越来越鼓……
“村里有王震故居、浏北烈士陵园、田波扬夫妇烈士墓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将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串珠成线发展红色游,让乡村更美丽,让村民更富裕。”马战村新上任的党总支书记赵立信心满满地说。
放眼全镇,“诗意捞刀河·丰美北盛仓”的理想家园也渐显雏形。
“我们将着力打造开放、兴旺、丰美、品质、幸福新北盛。”北盛镇党委书记戴圣伟表示,作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的主战场、金阳新城的重要组团,北盛“十四五”的“小目标”有三个,即建成园区经济重镇、农垦文化名镇、乡村振兴强镇。一是服务做强经开区北园等板块,带动配套产业汇聚、商贸三产升级,实现常住人口超10万,现有财税体制下财政税收实现亿元以上。二是建成上规模和富有特色的农业强镇,以农垦文化和红色文化为支撑的稻田经济、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成为省内知名的打卡地。三是落实“五个振兴”,群众获得感普遍较高,特别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现代基层治理等方面打造三块省内有名的品牌和样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