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村走出的开国元勋和统战先驱

相链区块链

  袁云才

  在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有一处前临水塘、背依青山、环境清幽的清代建筑,这就是李维汉故居。1896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开国元勋、统战先驱”李维汉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故居系砖木结构,2005年按原貌修复,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夏时节走进李维汉故居,池塘里蛙鼓阵阵,树林间鸟鸣嘤嘤,在和谐的自然乐章中,我们追溯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和足迹。

  李维汉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时的他行侠仗义,是敢为弱势群体出头的小英雄。青年时期他切身感受到民族的屈辱和社会的苦难,萌发了创造“文明新气象”的豪迈志向。1916年,李维汉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热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他同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一道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为湖南地区建党工作做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1919年,李维汉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一道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回国后,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于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李维汉从事党政、统战、司法和教育工作,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党的建设、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尤其是统战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1948年至1964年底,李维汉一直担任中央统战部部长职务。1949年在新政协筹备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对新中国是否实行联邦制征求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提出,根据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不宜实行联邦制。他建议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建议被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并得到充实和完善,被明确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长达16年的统战工作中,李维汉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提出适合国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为党和国家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维汉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第一位。他曾在1962年和1964年两次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押8年之久,但他在得到平反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痛苦遭遇,而是深入思考产生错误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原因。

  1978年,胡耀邦托人捎口信,请李维汉将自己所知道的党的历史情况,尤其是党早年的情况写下来。那时正是李老返回北京不久。他虽已年过八旬,患结核性腹膜炎住院治疗,仍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几年中,他以超人的毅力每天坚持8个小时的学习与工作,直到病逝前三个月,还于病榻上修改稿件,并说:“完不成回忆录,我死不瞑目。”

  李维汉以工作一丝不苟、对人对事要求严格而著称。1937年,他在陕北公学任职时,发现学员学习不认真或者教员工作不细致,批评起来从不讲情面。陕北公学的学员私下里戏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成仿吾校长是“慈母”,处事严格、律己严谨的李维汉校长则是“严父”。1982年,李维汉出任新设立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回忆录方面十分严谨。他风趣地说:“要先做小人,后做君子。做小人反复无常(指反复修改),做君子一言为定(指拍板定稿)。”言语间,俨然当年那个严谨缜密而性情爽朗的“严父校长”。

  李维汉“严”的背后,蕴藏的其实是柔,是浓浓的关爱。在他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回忆与研究》一书中,有个故事很有代表性。

  红军长征时,因衣食短缺,极度劳累且发生高原反应,很多战士一坐下就起不来了,永远留在了长征的路上。因此,为了警示战士们,就在去世的战士旁边竖块牌子,木牌上写着四个字——“不准坐下”,提醒大家。

  李维汉当时任中央纵队第三纵队司令,一天他正随着部队前进,边走边四处查看是否有战士没跟上。当看到不远处有几个战士盖着一条毯子好像在休息时,他赶紧下马,心里还想着得严肃批评这几个战士:草地上哪能坐下?坐下的有几个起得来?可等他过去揭开毯子,带着关切的训斥却卡在喉咙吐不出来,原来,躺着的四个小战士,都已经没有了呼吸。

  李维汉心里很难过,只好重新把毯子盖上,环顾四周,想叫几个战士过来帮忙安葬,结果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战士头重脚轻地拖着步子,摇摇晃晃,走得很不稳当,一下子摔倒在水滩里。

  见此情景,李维汉顾不上喊人,连忙过去将他扶起来,低声喊着:“醒醒!醒醒!快醒醒!”可是,这个战士始终没有回应,永远地留在了茫茫草地上。

  后来每次说起、想起这件事,李维汉都泪眼婆娑。这泪,流着的是惋惜、是悲痛、是铁骨柔情。

  1984 年春节,李维汉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吟成一首七绝:“春回大地百花生,举国欢腾庆日新。我是采薪忧不尽,残年有志惜晚晴。”折射出这位统战工作的赤诚之子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变初心和高尚情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作者:】 【编辑:张炎炎】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