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理解中华文化自信
徐芳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中华文化自信,源自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和极强的传承力。
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相伴而行、相互支撑,中华文化就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人和事、器和物、风俗和习惯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元素和符号。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构成内涵丰富,涉及广泛。包括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也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孕育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文化主张。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文化信仰……这些高度一致的文化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底色: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国人的认知,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人的行动,我们用一百年时间去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人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为邦本”一词出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讲中华文化极富传承性,就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理想、观念、行动之中,在中华大地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家、爱民族、爱百姓的仁人志士。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国际上越来越时尚的文化、越来越有亲和力的文化、越来越有力量的文化,世界上学习中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个中国故事在世界广为传播,一个个中国理念深受世界认同,一项项中国举措备受世界称赞,一项项中国奇迹令世界瞩目,充分体现了中国气派。
(作者单位:湖南财信控股集团)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