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 理响千字文
肖泽圣 周扬
蔡和森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并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他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精神风范建设树立了丰碑和典范。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我们缅怀他,纪念他,不仅因为他为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在于其贯穿一生的宏旨大义、精神价值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蔡和森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典范。他1895年3月出生于上海,4岁随母亲葛健豪回到老家湖南湘乡。由于家庭生活窘迫,蔡和森从小就帮助家里干农活,长大后又在镇上辣酱店当学徒,自幼饱尝生活艰辛。他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情劳动人民,拥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匡扶时难、改造社会的远大理想也初步萌生。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共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20年,他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抵达法国,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废寝忘食地“猛看猛译”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资料,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旅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同志写信给陈独秀和毛泽东同志,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策略,以及组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问题。信中具有远见卓识的建党思想,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蔡和森是对党忠诚、严守纪律的典范。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对党忠诚,认真工作。他最早提出“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对党的纪律的重视、遵守和执行,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纪律建设作出了表率。1922年至1925年,蔡和森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当时,他生活状况窘迫,甚至“卧病在床,医药无费”,也绝不动用办报经费。他的一位亲属觉得应该向组织报告相关情况,但蔡和森始终认为:“现在党的困难很大,我们干革命,怎能只考虑自己的困苦,给组织添麻烦呢!”
蔡和森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典范。他长期在党的重要岗位工作,是“党的最积极的工作人员之一”。五卅运动爆发时,蔡和森参与领导上海工人反帝反军阀斗争,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同帝国主义作斗争。1931年被捕入狱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酷刑,他始终立场坚定,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坚贞不屈,为了党的事业壮烈牺牲。年仅36岁的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当年立下的铮铮誓言:“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毛泽东曾评价蔡和森:“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蔡和森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而奋斗。他始终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新时代,我们要学习传承好蔡和森忠诚于党的革命信念,严守纪律的崇高风范,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斗争精神,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美华章。(作者肖泽圣系芙蓉区文联主席,周扬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