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锦官城 经传长沙郡|调研园
长沙市文旅科技融合专题培训班课题组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前不久,长沙市文旅科技融合专题培训班在四川大学举行,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体验,深入探究成都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为长沙文旅发展寻求更多创新路径。
一、成都经验:“成功之城”的人文坚守和创新转化
构建城市“品牌&IP”矩阵,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成都文旅产业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元素、创新融合数字科技与消费场景,成功塑造了“熊猫经济”“三国文化”等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品牌与IP。学习成都经验,关键在坚持以人为本、保持战略定力。20年来,尽管成都“城市品牌”的价值定位在表述上曾有变化,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铸就“成功之城”的核心价值与“以人为本”的“诗意栖居”生活方式,一直被坚守。
从“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个让时间慢下来的休闲之都”,到“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成都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品牌”的打造绝无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并持续投入。以“熊猫经济”为例,熊猫本非成都原生的公共自然资源,但是经过多年持续营销,成都将大熊猫这一世界级IP转化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打造了熊猫基地、熊猫谷等实体景区,还通过影视、动漫、文创衍生品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成为全世界知名的“City of Panda”。
培育多元化文旅消费场景,促进大旅游时代产业融合发展。成都在大旅游时代通过资源融合、产业融合、要素(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4+N路径,以市场趋势和用户价值为导向,对原生资源进行再创作,既“出人意料”,又“欲罢不能”。成都努力给“都市旅游”赋予新的价值和内涵,让文旅消费回归城市生活,努力打破文旅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硬性边界。无论是脱胎于内曹家巷的匠人里、新晋网红羊市巷等旧改街区,还是祠堂街、望平坊、枣子巷等文旅消费新热点,皆兼具“文旅消费”和“城市更新”的双重属性。提升景区街区品质,成都推进锦里、西村大院等园区场景提质升级;提高演艺活动品质,一系列明星演唱会和知名音乐节在蓉举办。这些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文旅消费潜能。
探索“工业遗存+数字创意”的新模式,提高城市更新资源配置效能。成都通过“硬件改造+数字赋能”“文化IP+科技融合”“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三位一体模式,将工业遗存转化为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形成了可复制的“工业遗产活化+数字创意”经验链。保护性改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依托原红光电子管厂工业遗产,通过保留烟囱、管道等工业符号,将车间改造为VR剧场、氢气罐打造为视听空间,形成“电子工业遗存+先锋文化”的跨界融合模式,日均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激活数字文旅发展动能。成都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与市场化运作,形成文旅科技融合的“共同体”模式,政府设立数字文旅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智慧产品开发、数字内容生产等项目,同时引入腾讯、咪咕等科技巨头,开发“数字文博”“云演艺”等平台,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这种“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学界支撑、全民共创”的生态体系,有效整合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实现了从单一项目突破到全域创新的升级。今年春节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即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型的典型案例。
打通体制机制堵点,推动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2022年起,成都市相关部门携手探索,以“一馆一策”为改革试点,着力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将相关收益按比例作为绩效专项核增,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现了工作业绩、专业素养、劳动贡献与公共文化场馆收益的有机关联。为避免“一刀切”,当地分别在成都图书馆、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等4家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开启了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探索试点。“一馆一策”改革后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热情。成都博物馆文创销售额从改革前每年不足2000万元增长到7000万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获评全国“一级”。
二、调研启示:“长红之城”的内涵重构与生态融合
长沙和成都同为千年文明孕育的“顶流之城”,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两座城市的历史肌理中,既有文脉浸润的“古韵悠长”,又有青春时尚的“热辣升腾”,镌刻着“古老”与“年轻”的共生密码。近年来,成都文旅融合、文科融合的生动实践和先进经验,将为长沙答好“两个融合命题”、擦亮“三张文化名片”提供有益参考。
以数字技术活化在地文化,破解“稀有资源缺体验”困境。可借鉴成都的“机会清单”模式,发布文旅科技项目需求,吸引科技企业参与。结合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的优势,推动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建设,如VR复原铜官窑遗址、汉王陵考古场景等,降低体验门槛,吸引年轻客群。用科技点亮历史场景。依托长沙简牍、汉长沙国王陵等资源,开发数字简牍产品,利用VR技术还原西汉生活场景;打造“简牍AR导览”,游客扫描简牍触发历代文人虚拟对话,增强文化感知力。
构建“超级IP+衍生矩阵”,推动文化符号产业化。紧扣“湖湘文化发源地”、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基因优势,将汉文化、简牍文化、书院文化、青铜文化等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叙事体系,依托芒果产业生态打造数字文旅新物种,以更具交互性的创意表达重构“网红城市”的内涵——既要保持茶颜悦色、文和友等本土品牌的烟火气,更需通过国际化的艺术策展、影视IP联动等多元载体,构建起兼具湖湘韵味与时代精神的文化话语体系,让历史文脉在跨界创新中释放世界影响力。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文旅科技融合生态。依托岳麓山大学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智力与产业基础,强化政府“链长制”统筹效能,推动本地高校、湖南广电等主体跨界协作,将湘绣、铜官窑等文化遗产转化为AI交互、全息投影等可视化技术应用,借力明和集团等本土科技企业延伸文旅装备制造、智慧景区系统等衍生赛道,在科技嫁接文化的双向奔赴中,培育“硬核技术+柔性体验”的新型文旅生产力,让千年楚汉风华在创新生态中焕发数字时代的全球吸引力。
以“轻资产运营+重传播营销”实现破圈引流。立足“网红经济”底色,深挖老社区、旧街巷的市井记忆,以“微改造+内容植入”激活潮宗街、白沙古井等空间的故事力,联动芒果TV生态打造“文旅+综艺”“文旅+影视”定制内容,依托文和友、茶颜悦色等品牌势能孵化“湘味生活”主题IP;在传播端强化“短视频+国潮”双轮驱动,借力湖南广电资源策划“穿越汉长沙国”数字交互展等事件营销,以汉服巡游、烟花直播等年轻化表达抢占社交平台制高点,在轻资产撬动与重传播裂变的共振中,实现从“网红打卡”到“长红体验”的文旅价值跃升。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沙可借鉴成都“一馆一策”经验,编办、财政等多部门协同,推动文化场馆创新发展,实施事业产业分类管理,允许IP授权、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文创产品研发、特色文化活动、定制讲解、主题研学等文化增值服务授权公司运营管理,支持社会机构以适当形式参与博物馆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定制参观等。将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IP授权、特(临)展运营和国有资产投资等相关收益按规定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用于丰富公益文化服务、藏品征集、文创研发及相关人员绩效激励。建立博物馆、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四方合作”运营管理机制,解决文化场馆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问题,构建“事业孵化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打造演艺名城,激活文旅消费的“利润引擎”。借鉴《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长沙支持演艺工作措施。打造五一商圈演艺新空间聚集区、劳动西路“演唱会+戏剧演出”聚集区、湘江沿线酒吧演艺聚集区,因地制宜出台针对物业方、演艺方、消费者的扶持政策。加大演唱会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大型演唱会的审批流程,支持演唱会的路演和宣推等活动,推出“长沙宠粉”系列活动,探索“演唱会+景区+网红餐饮(场景)+酒店+伴手礼”套票,更好地发挥大型演唱会的带动作用;发挥平台公司的资源优势,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招引1至2个3000至6000人的常态化中小型演出项目落地,优化演唱会文旅产品供给;鼓励引导打造演艺新空间;鼓励影院、商场、旧厂房等物业资源转型,鼓励引导公共剧场资源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打造小剧场空间,引进话剧、音乐剧、脱口秀、亲子舞台剧、livehouse等剧场业态,形成小剧场的聚集楼宇和聚集街区。
(执笔人:易鹰 周聪 龙耀华 彭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