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公墓有着满满的抗战历史|长沙晚报帮帮团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当年长沙晚报报道过野猫坡抗战将士遗骨,现在被迁移保护至规划中的天顶公园。”近日,志愿者易进来到长沙晚报社,向长沙晚报全媒体群众工作平台反映,埋葬着野猫坡300余名抗战阵亡将士遗骨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有着满满的抗战历史。

 近日,晚报帮帮团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调查。

现场:公墓隐在山中

在志愿者易进和骆昌国指引下,晚报帮帮团记者一行从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对面,进入规划中的天顶公园。

隐在山中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落叶满地,稍显破旧。

公墓依山坡而建,正中的黑色大理石上,“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金色字体熠熠生辉,似在诉说往昔热血。两侧石柱上是一副黑底红字的对联:“血溅岳州城,不朽功勋光宇宙;魂归天顶塔,难忘壮烈照人间”,凝练着英烈壮举与后人追思。前方立有 “英雄福地” 红碑,静静摆放着祭奠的花束,虽简单却饱含敬意,周边仍有香烛、祭品残留。

一块石碑镶嵌在灰色石墙中,诉说着公墓的历史:抗日战争长沙会战期间,陆军第七十三军野战军医院驻于野猫坡,时有近300名官兵牺牲后就地掩埋。近年来,当地农民和志愿者自发为其立碑祭扫。2008年6月,墓群就近迁入天顶公园进行保护。

回忆:公墓迁移保护

石碑中提到的“当地农民和志愿者”,就包括张景。

今年50岁的张景,回忆起20年前给长沙晚报写信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诉说从爷爷处听来的当年伤兵去世的细节,哽咽难言。

2005年,义务守护野猫坡无名将士墓的张家第三代人、岳麓区东方红镇延农村村民张景给长沙晚报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们村境内的野猫坡、苏家塘坡一带,长眠着数百名为国捐躯抗日将士……我和几个有爱心的村民萌发了为这些抗日将士修墓立碑的念头。但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特投书报社,请记者给予帮助。”

张景告诉记者,村上的一处地主庄园——冯家大屋是七十三军野战医院的临时驻所。当时兵荒马乱,冯家大屋就只留下佃户住守,张景的爷爷张炳坤就是其中之一。

1940年春天阴雨连绵,第七十三军的几百名伤员住进了作为临时野战医院的冯家大屋。当时物资极其紧张,这个所谓的“野战医院”几乎是无医无药,只有一些口粮,环境极端恶劣,重伤员一个个死去,轻伤员也拖成了重伤员,死去的士兵越来越多。

“埋葬的士兵总数大概有三四百多人,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哪些亲人……”张景说,抗战结束后,当地村民忘不了这些战士,默默地守护着这一片坟地。村里的老人不时会到野猫坡上走一走,洒扫一番,“爷爷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家人上山给烈士扫墓。爷爷去世后,父亲张东海开始为无名将士扫墓,现在我也成了第三代扫墓人。”

为了完成爷爷和父亲一生的心愿,更好地保护好野猫坡上长眠的将士遗骨,2005年,张景和同村的几个街坊邻居以及热心于抗战遗址保护的志愿者,启动了对无名将士墓的抢救性修护计划。这些热心志愿者的行动,通过长沙晚报的传播,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最终,有关部门组织多次会商,最后采取迁移保护的办法——在距原址约1千米的规划中的天顶公园内,建一处公墓进行妥善保护。

建议:安排专人进行守护和安全巡查

公墓建成后,每年都有包括张景和在内的众多志愿者到这里进行祭扫。记者也了解到,长沙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长沙市黄埔后裔联谊会、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等多次组织来此祭奠,岳麓区天顶街道永恒社区党总支的党员志愿者也经常举行清扫公墓志愿活动。

“村民张铁伟这些年来一直都在义务打扫墓园和整理树木杂草。只要有志愿者去祭扫,他一家都会热情接待。”易进建议有关部门在入口设置保护标志和明显的保护地带,同时安排专人进行守护和安全巡查。

7月7日,志愿者易进和骆昌国再一次来到公墓进行祭奠。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摄

 志愿者骆昌国今年已经75岁,自墓群迁移至此后每年清明都会来此祭奠。7月7日,他再次来到这里,今年清明他在此祭扫的横幅仍然挂在原处:“一寸山河一寸血,遍地烽火遍地兵;青山处处埋忠骨,祭奠年年有后人。”

【作者:李广军】 【编辑:周意】
关键词:抗战 公墓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