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海外79年,子弹库帛书回湘了 | 山水洲城记
国宝归湘!10月13日,历经七十九年漂泊,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批记载着先秦文明密码的珍贵典籍,在海外漂泊近八十年后,终于回到了它的出土之地。
一
这是文化珍宝的追根溯源。
子弹库楚帛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典籍类帛书,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内容。此次《五行令》与《攻守占》的回归,意味着这批文化瑰宝在分离近八十年后,终于回到了家乡长沙。
这批帛书的回家之路颇具传奇色彩。它们于1942年出土,1946年流失海外,其后历经辗转,最终通过国际合作途径成功追索回国。
这也是继2014年皿方罍之后,湖南又一次重要的文物回归。并且和皿方罍一样,这也是团圆重逢之旅。
原来经过专家团队的精细比对与研究,此前湘博收藏的帛书残片,其身份之谜终于揭晓——它正是《五行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一直保存在国内的残片,由著名学者商承祚珍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2019年首次公开亮相,引起学界和公众广泛关注。
此次身份认定的关键,源于对高清影像数据的深度研判。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喻燕姣揭示了其中的联系:“通过高清影像数据采集,我们发现只有《五行令》上存在相同的红色界栏。”这一独特的版式特征,如同文献的“指纹”,为残片的归属提供了首要依据。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文字本身。喻燕姣补充道:“在回归的残片上,我们清晰地发现了与馆内现藏残片上完全相同的‘亓畜’二字。”字形与书写风格的高度一致,使这两片分离已久的帛书残片,在学理上完成了对接。
如今,残片与主体文献终于“团圆”,共同构成了研究楚文化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将进一步激发三湘儿女的文化认同与自豪。
二
这是保护传承的全新开始。
帛书归湘,既是文物实体的回归,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全新开始。这不,在文物归湘后的首次系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红外透射技术,在一块尚未完全揭剥的帛书残片上,意外发现40余个肉眼无法识别的文字。这是帛书回归后的首次重大突破,为战国历史与文献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
喻燕姣透露,9月10日帛书运抵长沙后,研究团队立即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估与环境适应性观察。在静置期间,团队同步启动高精度数据采集工作。
令人振奋的是,在对一块较厚的大尺寸帛片进行红外透射扫描时,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的墨迹。“这些文字肉眼完全不可见,但红外技术能穿透帛书叠压层次,清晰显现笔画。”新发现的40余字集中在同一块残片上,内容尚未完全释读。
长期研究长沙子弹库帛书的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介绍:“战国文字,楚文字是大宗。研究楚文字,子弹库帛书是个头。很多字,大家不认识,当时不认识,后来不认识,现在也没全部认识,所以一直有吸引力,吸引很多学者,反反复复读它。比如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
为最大限度保护脆弱帛书,湖南省博物馆已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对关键残片开展X射线荧光面扫描。湖南省博物馆正在申报以“糟朽帛书信息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拟构建开放平台,向全球学界共享研究成果。
长沙作为帛书出土地,湖南作为帛书故乡,将以敬畏之心、创新之力传承发展,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保持合作,充分挖掘帛书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使之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三
这是震撼人心的时空复位。
子弹库帛书回国归湘,源自多方的共同坚守与跨越国界的同心同行。早在今年5月,帛书返还中国,很多湖南网友就表达了希望文物进一步回湘的朴素愿望。如今,国家文物局将帛书划拨回湖南,因为这里是楚文化繁盛的沃土,是几代学者深耕楚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更是帛书的根脉所在——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
湖南省博物馆已规划了一系列后续工作,要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比如正在策划的“楚帛书回家”主题特展,就通过数字技术等创新展示手段,这些古老的文字将走出库房,与当今的观众见面,讲述它们跨越千年的归家故事。
与此同时,沉睡在繁华都市之中的子弹库1号楚墓,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除了三卷帛书外,这里还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和一批丝织品、玉器与陶器,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它同时拥有中国最早的帛书与最具代表性的战国绘画。
随着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归湘,长沙文博爱好者关于在原遗址地设立“遗址标识碑”的呼声日渐高涨。让这座隐身于市井的文明坐标被看见、被铭记,不仅是对一段往事的交代,更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树立一个醒目的注脚。
让文物回到原生环境,是对文明的敬畏;让研究回到文物本身,是对学术的尊重;让文化回到人民身边,是对初心的坚守。
这就是回湘。
记者/任波 尹玮
编辑/刘丹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