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管招投标,长沙来了位“铁面判官” | 山水洲城记
说到招投标,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流程复杂?周期漫长?还是“人情”操作?
在长沙,这些问题正被一位“铁面判官”——“机器管招投标”系统一一破解!它不认人、不认情,只认规则和数据,真正做到“无情”破“人情”!
今年2月试点以来,这项改革就引发广泛关注。10月15日,长沙举行了一场“机器管招投标”公众开放日活动,这也是长沙试点这项改革以来,首次举行面向公众的现场观摩活动。橘洲君也带着三个问题走进了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器到底怎么管?为啥要让机器管?效果到底怎么样?
一
市场经济离不开交易,而公开公平公正是交易的命脉。招投标本是为了择优合作,可一旦由人操作,就难免有“人情”钻空子,比如招标环节可能“量体裁衣”,“萝卜招标”、围标串标、偏向打分……屡见不鲜。
既然人管有漏洞,那让机器来管呢?机器是冰冷的,但也是公正的,毕竟机器不懂“人情世故”。
于是,“机器管招投标”应运而生。
所谓“机器管招投标”是以数字化、模块化、逻辑内嵌的电子交易范本体系为牵引,将政策规范和历史经验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量化指标与逻辑算法,实现招标文件制作、投标文件编制、评标评审、监管监督的全流程数智化管理。
“机器管招投标”改革是湖南省“十四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采用“省建市用”模式运行,构建了覆盖工程建设7大行业42套范本5类评标办法的数智化平台体系,从而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人工治理”向“数智规则”治理范式转型。
机器怎么管?四大关卡,层层把关!
范本变“铁模板”。
前面提到,构建数字化、模块化、内嵌逻辑的交易范本体系。也就是说,将交易范本内容按行业、类别、章节等,拆解为各类范本要素库,从范本库中按内嵌逻辑自动挑选所需要素进行组装,快速组合形成完整的招标文件,规范招标文件编制过程。
以前,招标人可以随意编辑范本,有“量体裁衣”的空间;现在,招标人无法修改范本内容和条款,确实需要更新范本时,要由主管部门修改,从而确保招标文件的规范。
招标装上“标准尺”。
以前,招标人可以自主选择评标方法,还可以自由设置准入资格条件、准入业绩条件、奖项要求等;现在,招标人填写项目规模后系统自动匹配评标办法,准入资格条件等也由系统自动牵引匹配,招标人的自由裁量权被进一步限制,难以“量体裁衣”。
投标需刷“人脸锁”。
以前,递交投标文件时,一个代理人可能递交多家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现在,“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要求投标人递交文件时通过人脸识别,确保递交人为投标单位的委托代理人,有效遏制了围标情形。
评标罩上“隐形罩”。
以前,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大,可能存在偏向性评分;现在,客观分由机器评定,评标专家复核把关,主观分则由于系统隐藏了单位名称,并将评审点细化再打乱后重新组合,专家完全进入盲评盲审,自由裁量空间被压缩。
二
为啥要让机器管?三大好处,实实在在!
遏制人为干预。
2024年,湖南部署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攻坚战,“机器管招投标”改革就是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改革可以遏制人为干预,提升交易透明度与公平性,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也就是说,这项改革要让领导干部“不敢打招呼”“打不了招呼”“打了招呼也没有用”,让招标人和代理机构“控不了标”,让投标人“做不了假”,让评标专家“无法倾向性打分”。
提升交易效率。
开放日当天,交易主体代表在开标室观摩了南雅望城学校初中部项目施工的开标过程,该项目吸引了109家投标人竞标。在“机器管招投标”系统的高效运行下,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效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招标文件的编制,只需要填写关键信息,系统一键生成。相比之下,可以减少一半的时间。”该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机器管招投标”系统高效而便捷。
对于评标专家来说,以前,对投标文件的评分点进行评分时,需要逐项查找投标文件中的对应章节和附件,下载查看后进行评分;现在,系统实现了智能辅助评审,专家只需要点击相应评分点,查看投标人提交的附件证明材料并评审确认,评标效率大幅提升。
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机器管招投标”推行以来,招标文件编制时间减少了一半;投标文件制作从原来的3到7天缩短至1到4小时;开标时间最快10分钟完成;评标时长平均6.53小时,较同时段非机器管招投标项目缩短0.84小时。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湖南“机器管招投标”改革通过遏制人为干预,主动打破“市场分割”,成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长沙的实践表明,外省企业投标情况明显增多。截至目前,今年外省企业在长沙投标次数为4849次,占比40.63%,较去年增长10.91%;外省企业中标率为29.88%,较去年增长11.02%。
三
作为省会,长沙“机器管招投标”改革成效如何?数据说话,生态向好!
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底试运行至9月30日,长沙已通过“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发布招标计划638宗,完成交易174宗,交易金额达57.16亿元,覆盖房建、市政、水利等六大行业。
对于改革成效,长沙市政协副主席、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黄锋用两句话进行了概括:一句是“堵塞了漏洞、体现了公平、防止了腐败”,另一句是“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金、优化了环境”。
具体来看:
投标人更多了:参与投标企业数量更多、地域范围更广。已完成交易的项目总投标人次11935次,单项目最多投标人423家,平均68家,较去年平均投标家数增长3倍以上。
节资率更高了:节资率是指项目预算金额与实际成交金额之间的差额比例,用于衡量交易过程中资金节约的程度。数据显示,长沙试点项目平均节资率为13.05%,较去年节资率提升1.7倍,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生态更健康了:这项改革作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重要举措,无疑有利于打造优质高效、规范公平、阳光透明的交易环境。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免遇到新的问题,“机器管招投标”也一样。开放日当天,就有交易主体代表提出恶意低价中标、代理机构复核时间不足、专家回避导致评标延期等现实问题,对此,行业主管部门已经或者正在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正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也需要在改革中解决。
长沙的“铁面判官”已就位,你看好吗?欢迎留言聊聊!
记者/黄能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