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个1/3”困局的长沙答卷 | 山水洲城记
如何减少高校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人才被“虹吸”现象?长沙用一场持续四年的市校联盟实践,给出城校共生的新答案。
近日,长沙聚焦“促推科产融合 强化科创资源招引”,召开市校联盟座谈会,20多所重点高校院所带来的“三张清单”——60个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清单、科技成果待转项目清单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清单,揭开了这座城市破解行业难题的探索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正是实现科产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如今,长沙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全球科研城市排名连续多年跃升,创新能力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这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有着三场关键的“破局之战”。

一、把“三个1/3”变成“过半留长”
“只有1/3的科研成果能转化,转化成果仅1/3落在本地,落在本地的仅1/3能成长为市场主体”——“三个1/3”现象,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困扰国内不少城市的共性难题。
长沙曾经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有两大因素:前期缺验证、后期缺场景,科研与市场隔着堵无形的墙。
2021年,长沙市人民政府联合11所在长本科院校组建创新发展联盟,随后又吸纳株洲、湘潭两地政府和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跨区域的创新共同体。一套“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解法,就此落地。
在前端,长沙建设“两单两库一平台”,让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精准匹配;在中端,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解决“技术好看不好用”的痛点;在后端,推进成果赋权和评价改革,深化产学研金合作,让科研人员敢转、放心转。
四年耕耘终见成效:长沙“三技”合同本地转化率提升至52.15%,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4.25%。座谈会现场发布的20个代表性成果转化案例,就从各成员单位推选的430个已落地项目中遴选产生,累计转化金额达10.85亿元。
来自联盟成员的转化成绩单也极具说服力:中南大学转化的1700余项科技成果中,在长沙转化的占比约50%;依托学校核心技术在湘创立的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大部分落地长沙;湖南大学也不逊色,今年以来转化知识产权百余件,孵化HNU-inside科技成果转化企业9家,转化总金额超5.42亿元,88%落地长沙。
曾经的“1/3”现象,如今成了“本地造血”的源头活水,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产业发源地。
二、招商引资也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重外引轻内育”曾是传统招商模式的通病:砸重金引进的“女婿”项目风光无限,本土高校孵化的“儿子”成果却无人问津。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转型。
长沙的路径在于“招商引资”既追求“诗与远方”,又注重“近水楼台先得月”,两者都不偏废。毕竟,长沙清楚:高校实验室里的技术,藏着最有潜力的落地项目;高校成果转化就是最好的项目落地。
此次发布的高校院所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代表性科技成果待转项目,均紧扣长沙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不乏有望成为“独角兽”的项目。

中南大学梁步阁教授团队的“微功率超宽带雷达技术”,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1亿元成立公司,既解决了雷达探测行业痛点,又研发出医疗级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成为“本土成果变龙头项目”的典型。
今日之项目,明日之产业。与传统的“聚焦成熟项目引进”模式相比,长沙的这一战略或许更具长远价值——培育本土种子,而非单纯移植外来大树,让长沙的创新生态有了原生生命力。
比如座谈会上湖南师范大学透露,校长刘仲华牵头的湖南大健康研究院,由浏阳投入3亿元打造,采用“政府投资+高校研发+企业转化”模式,将成为长沙大健康产业的“创新策源地”与“成果孵化器”。

如果说本土成果是 “内生动力”,校友资源就是 “外部加速器”。近年来,在长高校定期举办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其本质是一个高质量、高信任度的“招引闭环”——校友归来投资创业,技术知根知底,情感上有纽带,避免了外部招引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成本问题。
以中南大学举行的“校友企业家联谊会2024年年会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为例,大会协助引进校友回湘投资项目或在湘新注册企业数十家,协助引进回湘投资签约规模200多亿元,实现了校企地合作共赢。
三、从“抢人”到“养人”
招项目、招产业,最终的指向是招人。
长沙拥有63所高校和120家独立科研机构,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超过20万,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长沙的 “人才宝库”从不缺资源,但“如何留住人”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送房补、给户口、发安家费?这种传统招才引智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越来越挑剔的需求。当深圳喊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北京经开区推出“全周期安居支持”等举措,背后释放的是鲜明信号:人才竞争已从“拼补贴”进入“拼生态”的新阶段。
长沙有自己的清醒和从容,它把重心放在了“养人”而非“抢人”上,每年安排数亿元经费支持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更新,持续加大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支持力度。这些投入没有花在“抢人”的短期博弈上,而是投向实验室升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长效生态。

以留住青年人才为例,长沙相继推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小荷”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等系列举措,除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更有多元的孵化平台、便捷的政务服务和“导师带队”的辅导模式,共同构建了一个鼓励青年人才大胆创新、成功创业的良好生态。
座谈会上发布的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就是万千青年汇聚长沙、奋力拼搏的生动缩影。近四年来,全市省内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19157户,其中企业10710户。
在长沙,产业与高校的深度赋能同样值得关注。国防科大滋养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自主可控计算产业,中南大学支撑起世界工程机械之都与全国领先的新能源版图,这种“高校学科—优势产业—人才聚集”的关系,让本土产业崛起形成“人才磁石”,实现从“被动抢人”到“主动吸附”的升级,有效抵御发达地区“虹吸”。
一组组客观数据很能说明结果:湖南大学“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218人次;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在长就业比例持续攀升,2025年近千名科创人才入职长沙;中南大学呈现出学历越高、留湘就业比例越高的特点,其中博士学历毕业生留湘率达55%。

从破解成果转化困局到转变招商逻辑,再到升级创新生态,长沙用市校联盟的故事证明:城市与高校的关系,从来不是“索取”而是“共生”。当城市真正成为高校的“合伙人”、人才的“陪跑者”,当高校的“智”与城市的“产”深度交融,创新雨林自然会枝繁叶茂,创新势能自然会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或许是科教资源富集城市可借鉴的发展范本。
记者/徐运源
编辑/尹玮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