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该如何作答? | 山水洲城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福建、安徽考察时,都曾提出同样的要求:
在甘肃,他强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在福建,他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在安徽,他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是一件早已在谋局之中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化旅游业如何才能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从山东“淄博赶烤”的网红效应,到“尔滨宠粉”的温情互动;从开封“王婆说媒”的传统韵味到甘肃天水“热辣滚烫”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一个个文旅融合的“爆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点燃了文旅融合的热情,更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文旅深度融合的传奇,让“一个文旅IP带火一座城”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这背后有消费升级的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受益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通改善,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市场消费稳步升级。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需求开始从看山看水看风景转向“赏美景、品文化”,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体验”,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转向“精不精”。这种旅游消费升级,倒逼着文化旅游供给必须从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上来,也标志着已经进入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专题调研数据显示,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放松以及休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八成受访者表示在旅游生活中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文化活动。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1.2万美元,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背后有数智技术的助力
数智时代的技术革命为文旅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广泛应用,让文旅产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产业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比如,武汉的“夜上黄鹤楼”的璀璨光影、广西的虚拟数字人“刘三姐”的灵动演绎、滕王阁的AI数字人“王勃”的才情展现,这些创新实践,在原有IP文化和市场影响力的基础上,采用激光投影、激光互动、前景纱屏、3D动画灯光等多项光影视觉技术,以及智能机械、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不仅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有趣的方式呈现给游客,更打造出了一批旅游新IP与新场景,为文旅融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背后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引力
文化旅游是不依赖水土的农业,也是不冒烟的工业,更是投资门槛比较低、可进入性较强、带动性较强的服务业。作为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产业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顺应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知名度、整合资源利用、带动人口就业、促进产业转型等具有重大作用。文旅产业至少关联100个行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文旅产业有着非常丰富的产品体系,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都能获得不菲的经济收益。国际测算标准表明,文旅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美元的间接旅游收入;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12美元。其劳动密集型特征更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每1个直接旅游就业可以带动2.5个间接就业。可见,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当前,长沙正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4个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推动数字产业、智能产业、新能源、大健康4个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文化旅游3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3个未来产业突破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正是继续升级发展的三个传统产业之一。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长沙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61.39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99%,实现旅游总收入1019.55亿元,同比增长18.71%,长沙稳居假日旅游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同时长沙深耕入境旅游市场,“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上半年,长沙接待入境游客28.69万人次,同比增长369.33%。
长沙正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三年来新增国家级文旅品牌27个,省级品牌127个,落地夜游天心阁、长沙戏剧街等一批文旅项目,推动铜官窑古镇、靖港古镇等一批项目提质,做火“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等一批文旅品牌,雨花、芙蓉、岳麓、开福、天心位列“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望城上榜“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浏阳、长沙县、宁乡均入选“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但长沙也面临市场结构单一等问题: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重点景区吃不下,周边景区吃不饱;“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感有待优化,以消费体验为中心的文旅服务质量亟待提升,还需要开发更多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入选“中国美好生活城市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多次上榜热门旅游目的地、荣登“00后最想去的城市”榜首的长沙,该如何答好“两个融合”时代命题,擦亮“三张文化名片”,做强旅游千亿产业?
三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没有”的问题早已解决,“好不好”“优不优”成为当下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最重要的课题。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有网红城市人气加持,如何让游客体验感更足,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
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关键还要供给新。无论是“文化+科技”还是“文化+旅游”,从本质上而言,都是要聚焦消费新需求,在供给品质和特色方面下功夫,提供更多符合游客口味的新产品。长沙正拓展文化旅游的功能边界、载体边界、市场主体边界,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拓展文化旅游的功能边界
10月1日焕新登场的长沙天心阁光影公园,国庆黄金周共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不但能游览,也能沉浸式参与。文化与科技碰撞的火花,正培育新业态、形成新集聚、孵化新IP。当前,长沙的数字文旅新业态频频出现“科技与狠活”,全方位唤起游客的所有感官。橘子洲上,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热力十足,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使红色教育更加生动;11月6日,橘子洲·江天暮雪文化园正式对外迎客,以声、光、水、雾、电为画笔,让游客在山墙入境、前庭探秘、书院思辨、橘洲夜宴、乐坊笙歌五个微剧场中,沉浸式感受湖湘文化美学的魅力;西文庙坪首开区唐家湾片区的常胜数字艺术馆,推出《山海奇妙志·穿越长沙》主题展,以高新技术结合奇域幻境沉浸式展现西文庙坪的历史风貌与独特魅力;在位于杜甫江阁对面的长沙·XREAL体验中心,能与“杜甫”合影,与“诗圣”写诗填字,观赏烟花与中式元素交织的梦幻展示……一个个潮流新地标的背后,是文旅融合后产生的跨界效应在起作用。
——拓展文化旅游的载体边界
以前旅游的载体是自然和人文的景区、景点,现在旅游的载体不仅是景区(点),“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成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和载体。
如2024长沙马拉松赛暨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第四站),共有来自加拿大、英国、韩国、新加坡等22个国家的15万名跑友报名参赛,外省跑友占比达70%。长马十年,持续拉动以体育为目的的旅游新模式,促进了长沙市“体育+旅游”的经济消费模式的融合。
“追一场演唱会,打卡一座城”也成为长沙的“流量密码”之一。连开4天的周杰伦演唱会带动体育场周边小吃、道具卖爆,核心区域酒店一房难求;紧接着,薛之谦、徐佳莹、罗大佑等知名歌接连来开唱,全国各地的粉丝纷至沓来,演唱会经济成长沙文旅新的“推进器”。
——拓展文化旅游的市场主体边界
从文化产品供给上,从以前国有文化单位为主体,拓展到多种市场主体,特别是社会力量成为文化产品供给的生力军,包括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如村BA、村超、广场舞、直播带货等以公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生产十分活跃。
“保守估计茶馆日均人流量1.5万人次,每天卖出1800杯茶、1400个包子、1400碗粉……”与国金中心隔街相望的东茅街茶馆,一开业就门庭若市,这里原是1952年建成、后被废弃的工厂礼堂,今年4月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9月开业;油脂厂工业遗存主题文化公园,联合长沙文和友进行整体运营,废旧厂房华丽“转身”为长沙潮流新地标;芙蓉区袁家岭的新国风沉浸式剧场《新刘海砍樵》,由一台好戏长沙公司团队负责后期运营,而该团队同时也是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出品方之一。
从网红到长红,长沙的秘诀正是不断推出新业态、新演艺,不断实现消费扩容,在文旅新赛道上不断做增量。长沙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清除自己在文旅服务方面的“负值”。这几年,每逢旅游高峰长假期间,长沙都向本地市民发出倡议:错峰出行,腾城迎宾;今年国庆期间,长沙针对外地车辆因不熟悉路况产生的轻微违章问题,实施“首违免罚”与“轻违不罚”政策,地铁延时运营等。这些皆是长沙为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的用心与努力。更科学、更完美地应对旅客高峰,练好内功,必将助力网红城市走向长红,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添砖加瓦。
作者/彭培成 杨兴东 胡兆红 屈金轶
编辑/尹玮 校读/刘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