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其成,别怕AI抢饭碗 | 山水洲城记
近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互联网上免费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工具不断涌现,大家利用它了解信息、辅助写作、答复咨询、拓展思路、互动娱乐。
但也有不少人担忧工作可能会被取代,认为人工智能工具的成熟和推广会造成用人单位人力需求的减少,缩减相关岗位,从而对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工具的发展虽带来不确定性,但对就业还是有很多正面影响,有理由乐观看待。
一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继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关联带动效应;三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继而降低成本、增加需求。
更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工具是“智能”的,其搜索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还在快速完善,但它远远不是“万能”的。
人工智能工具也同样需要专人来操控和使用,其生成的结果也需依赖专业人员进行调整、修正与完善。不会因为有了这类工具,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就将亲自负责创意、写作、编辑、校对、设计、统计、会计、法务、研究等工作,原来相应的岗位可进行技术性调整而非整体裁撤。
不可否认,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但只要全面审视,就可以发现由此造成的影响可以用完全正面的方式应对,只需要进行思路上的调整、观念上的转变即可。最重要的转变应该是要真正认识到休息和休闲并不是罪恶,也不是“放纵”和“忘本”,而是人的正当需求和天赋权利。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充分行使休息权利提供了契机和便利。
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征。在生产工具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时代,延长工作时间是形势所迫,减少休息时间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并不意味着长时间工作、短时间休息和加班加点是天经地义的。在有先进工具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长时间工作、短时间休息和加班加点并不需要永远坚持。用人单位完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由原来的拼人力、拼时间、拼加班、拼数量转化为拼效率、拼品质、拼创新。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未来在人工智能工具更加成熟之后,用人单位可以进行四个方面的革新,进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幸福指数,真正实行人本主义,而不是产品本位,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可以缩减每天的工作时长、增加每周的休息天数、全年设置更多更长的假期、实行有条件的提前退休,再配合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保障等“组合拳”,应能有效应对就业挑战。
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将会直接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而大幅降低社会、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医疗的时间耗费与经济支出,从而极大节约社会财富和企业成本。由于工作人员从事工作时间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会有更多时间关心家庭,投身家庭生活,促进出生人口的增加,或许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会大为缓解。
通过将一些对于思想的原创性要求不高的工作,例如基础性、重复性、程序化、格式化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工具处理,也可以将工作人员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时间与精力从事真正富有原创性的工作,实现人力与智力上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有利于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更好的优质服务,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类从工作的辛劳中解放出来,从劳作的苦役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的正向反馈和良性循环。人们也会有更多时间投入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雕塑、木刻、摄影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有更多时间到大自然中领略美景。这样,整个社会都会更加稳定、和谐,全社会的幸福程度都会不断提升。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利用,也客观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代替甚至取代人类部分劳动的期盼与热望。我们需要转变视角,乐见其成,无需杞人忧天。
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请点击《以优质言论赋能时代舆论场》《湖南湘江新区“万鳞甲”锻造记》。关于人工智能,你还有哪些想说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或邮箱投稿。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