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我们到底在陪什么?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长沙市民李女士的儿子小陈考入了河东某高中,家住岳麓区西湖街道某小区,离学校约10公里,要过两个隧道,每天堵车是常事。于是她在学校对面的一栋公寓租了一间房子,决定开始陪读生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每个月租金1600元,还有物业费、水电费等,每个月要花2000元左右。这栋公寓楼共有28层,每层16间,基本上都是租住的学生和陪读家长。”李女士说。在长沙其他中学的周边,同样是“一房难租”,特别是市内繁华地段的中学,由于“陪读大军”不断增长,周边的房子“抢都抢不到”。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这句俗语在现代中国有了新注脚:家长辞去工作、举家迁徙、学校旁租房,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陪读大军”。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陪读?

很多人一说到陪读,就会提到“孟母三迁”,然而细究历史,我们似乎误读了两千年前真正的智慧。

《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子在墓地“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在集市模仿“贾人炫卖之事”,直至迁至学宫旁才“设俎豆,揖让进退”。

这位母亲的可贵在于清醒。孟子丧父,家贫如洗,仅靠她织布维生。三迁不仅意味着经济压力,更是对未来的孤注一掷。她的目标始终明确:为孩子创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而非提供生活代办。

孟母三迁。图片均由AI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陪读很多曲解了“三迁”的原意,将守护异化为“枷锁”,表面看是为孩子创造最优条件,实则也暗藏危机。

“陪”之重:心头的秤砣

小宇是长沙某高中的学生,他的母亲为了陪读辞去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小宇坦言:“成绩不理想时,最痛苦的是辜负了辞职陪读的母亲。”这种愧疚感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甚至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这种因父母牺牲而生的沉重愧疚感,已成为许多陪读学子难以卸下的心理镣铐。

“陪”之缚:温水里的青蛙

一名陪读三年的学生竟因“放学就回家吃饭”而三年未交到一个朋友。生活技能的习得如同肌肉生长,需在真实的摩擦与实践中锤炼。陪读家长事无巨细地包办,如同替孩子屏蔽了所有风雨,却也抽走了他们长出自己翅膀的罡风。

“陪”之失:消逝的自我

对于一些脱产陪读的家长而言,陪读往往意味着职业发展的戛然而止和社会身份的模糊化。一位陪读妈妈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说:“陪读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么多年陪着孩子,与社会的接触又很少,再重返职场,也没有一技之长,孩子毕业了,我们也真正失业了。”

孟母的伟大,正在于她超越了“陪”的层面。当孟子在学宫旁习礼,她欣慰的不仅是儿子行为的变化,更是心灵对仁义礼智的亲近。环境只是媒介,独立人格才是终点。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呼吁穿越百年依然锋利:父母最要紧的心态是“解放”二字,教给孩子“自立的、独立生活能力”。


如今,我们应该需要怎样的陪读?

也许不必执着物理距离的“近”,而应关注精神环境的“净”。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与优秀者同行的氛围,比贴身监督更重要。

也许不能止于空间上的“陪”,而要进入心灵上的“泊”。有效的陪读,应该“陪好孩子的情绪”——这比照料衣食住行更为关键。当孩子被试卷压得抬不起头,或是在青春期的岔路口徘徊时,父母能做那个接住慌乱的“软垫子”,而非再添一份焦虑的“硬石头”。

也许不能止于时间精力的“耗”,而应是彼此成长的“修”。陪读看似是家长在陪伴孩子,实则也是一场关乎自身的修行。它迫使父母重新审视教育本质,学会放下焦虑、划清边界(“陪好自己”),最终实现与孩子的双向滋养与共同成长。

陪读,陪的是孩子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陪的更是父母自我觉察与蜕变的旅程。

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好的陪读房,是父母情绪稳定的心房。

从“耗能者”变为“聚能者”。

6月28日清晨,周南中学2218班高考生邓宇翔的父亲邓文慧向麓山君传来喜讯:“儿子用632分的高考成绩,完成了由年级中等到年级前列的逆袭,感谢关心!”这亮眼成绩的背后,藏着一位“陪读”父亲用笔墨记录的成长轨迹。

2024年2月28日起,邓文慧养成了记录与高中儿子互动的习惯,直至高考结束,累计写下341篇随笔,共计27万字。高考结束后,邓文慧将随笔打印成文集送给儿子。从冲突到默契、从督促到自主,这本文集既是给儿子的成人礼,也是一位父亲在陪读这场修行中,写给自己的成长日记。

从“防盗窗”变为“北斗星”。

长沙雅礼洋湖实验中学家长王燕曾把陪读做成“盯梢”:墙上贴满作息表,每节课后查岗,连草稿纸都翻查。可越盯,孩子越叛逆——作业本涂鸦,深夜躲被窝刷手机。转折在一次月考后,看着儿子揉碎的试卷,王燕忽然醒悟,撕了作息表,换了“情绪晴雨表”:每晚15分钟聊天,不问分数,只听他说“今天最烦的事”。她开始在孩子卡题时说“先跳过”,而非抢笔演算;闹矛盾时问“你想怎么调整”,而非指责。

半年后,孩子开始主动整理书桌,敞开心扉聊起未来专业。王燕感慨:“好的陪读不是筑墙防偏,而是做北斗星——让他抬头见方向,脚下有空间。”

当两千年前的孤寡妇人放下织梭,毅然搬离墓地时,她托举的不是一个未来的大儒,而是一个能在风雨中站稳的人。今日家长若只学她“迁”的形式,却丢弃“立”的精髓,那些精心准备的衣食与出租屋的灯光,终将成为困住两代人的温柔茧房。

诚如山东督查御史钟化民在《祭孟母文》碑中赞扬道:

“子之圣即母之圣”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作者/刘丹 李颖 陈良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刘丹 李颖 陈良】 【编辑:尹玮】
关键词:陪读;高考;中学;陪读家长;孟母三迁 陪读;高考;中学;陪读家长;孟母三迁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