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造车,造势更要走心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最近,朋友圈被一辆“天价”国产车刷屏了。

在京东“国民好车”拍卖活动上,京东001号“新势力”新能源汽车经过上百轮激烈竞价,最终以7800万元落槌,堪称史上最贵新势力车。

这令人咋舌的价格,既反映出市场对新势力造车的热情,也让人看到这股浪潮中的躁动。

新势力为何扎堆造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庞大超乎想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市场占有率更达到31.5%,意味着每卖出3辆新车,就有近1辆是新能源汽车。

国家政策支持亦不容忽视。从财政补贴到税收减免,从“双积分”政策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一套政策组合拳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到电控系统,从电机生产到智能座舱,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几百公里范围内就能找齐所有供应商。这种产业集群优势,大大降低了造车门槛。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青睐。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国外品牌,反而对国产新能源车青睐有加,愿意为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新功能买单。

新势力入局,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光伏产品并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它们推动了国内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让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在高端市场具备竞争力;充分的市场竞争催生了更多技术创新,降低了车辆价格,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繁华之下,隐忧渐显。

新势力造车并非一路坦途。哪吒汽车陷入停工停产风波,极狐汽车被传倒闭——虽然官方予以否认,但销量惨淡是不争事实。曾经风光一时的威马汽车,如今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一些车企接连退场,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更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他们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难以购买车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已经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

质量问题更令人忧心。去年,某新势力品牌因车门隐患召回超过1.6万辆汽车;另一品牌则因电池问题,不得不召回近3万辆。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车辆行驶中突然断电、电池自燃、发生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造成伤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与新势力华丽的营销话术形成鲜明对比。

新势力擅长造势——互联网营销、创始人IP、粉丝经济玩得风生水起。但汽车不是快消品,它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谈到互联网企业引发的“造车热”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智能汽车市场中充斥着各种通过概念炒作从混乱中窃取利益的企业,但真正投入创新的企业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景象,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如何挣脱低质量内卷?

当资本热潮退去,消费者回归理性,新势力造车必须从造势转向走心,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安全至上。手机、电脑等小件电子产品发生故障,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安全威胁。但车辆发生故障,威胁的是车主、乘客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危及路人和其他车辆,关乎公共安全。新势力车企必须将安全置于所有设计、制造、测试环节的首位,不能为了赶工期、降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

用户中心。互联网出身的新势力本应更懂用户,但一些企业却玩起了套路:续航里程虚标、智能功能无法兑现、售后服务推诿扯皮。真实、真诚、真心对待用户,短期看可能增加成本,长期看却是最经济的商业模式。社会效益应当优先于企业利润,而利润恰恰是对尊重用户、服务用户的价值回馈。

长期主义。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精耕行业、加大研发、布局全球,才是新势力应有的格局。那些抱着赚快钱想法入局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造车之路,漫漫其修远。新势力造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但也是一场考验耐心和实力的马拉松。

7800万元的“天价车”终是昙花一现,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是安全可靠的产品、贴心周到的服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

期待新势力车企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稳;少一些营销套路,多一份技术钻研;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份长远布局。如此,方能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上,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车辙。

记者/朱炎皇

编辑/尹玮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朱炎皇】 【编辑:尹玮】
关键词:新能源;造车;长沙 新能源;造车;长沙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