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意朋友圈的“赞”吗?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近日,话题“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引发热议。许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不值得”,但若扪心自问,谁又能完全不在意那个小小的“赞”呢?

据“荔枝新闻”报道,江苏淮安35岁的小张因社交焦虑被诊断为抑郁症。小张每天下班后都会反复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对他人的眼神和回复过度敏感,导致焦虑不安、头晕出汗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手指划过朋友圈那条刚发的动态,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红点怎么还没出现?那个小小的“赞”,何时成了情绪的秤砣?

是“新病”,还是心病?

小张的情况看似荒诞不经,却如同一面镜子映出众生相:表面是渴望“点赞”,实则是内心深处对被接纳、被肯定的迫切需求。大家早就习惯于当“低头族”,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情感依托也是。

在社交平台上,“点赞”成为掌声,“秒回”被视为认同。我们逐渐将情感寄托于屏幕之上的反馈,一旦失去这些外在认可,存在感与价值感便摇摇欲坠。

这种将自我价值过度捆绑于他人评价的行为,恰如哲学家霍布斯揭示的,人最深刻的欲望莫过于对“权力”的持续追求,在手机里,“权力”幻化为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寻找最早塑造“我”的镜子。

究其根源,小张的“高敏感”特质并非凭空形成。报道中指出,医生发现小张的高敏感性格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为什么当下很多人经常讨论“原生家庭”这个词?因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认识自我的第一面镜子,若长期呈现冰冷与苛责,人便容易终其一生在他人的目光中艰难拼凑自我。

与此同时,我们亦身处一个无处不在的“评分社会”:朋友圈点赞数、工作群回复速度、各类绩效指标……这些量化反馈在驯化我们的情感模式,使得“被看见”“被认可”成为一种迫切的精神刚需。而那些线下的、细腻的、需要时间沉淀的人际互动与自我确认,反而被迫边缘化。

与敏感和解,为自己点赞。

对于高敏感人群,医生建议接受自身敏感特质,减少自我否定,专注于自身事业。敏感并非缺陷,人如果生来完全一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高敏感也能带来更细腻的感知和更深刻的共情能力,关键在于如何与这份特质和解,化所谓“脆弱”为力量。

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警句,在这样的语境下格外发人深省。如果我们过度在意他人评判与认可,便已陷入被凝视的牢笼。真正的自我价值应根植于内在成长,而非漂浮于变幻莫测的外部评价。学会在数字喧嚣中聆听内心,构建不依赖于外部反馈的、稳固的稳定内核,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治疗小张已逐渐好转。他的故事不应是个猎奇的谈资,而是一记警钟: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我们是否在追逐海量“连接”的过程中,丢失了与真实自我的对话?

在期待他人点赞之前,我们是否已先为自己献上了最为珍贵的、源于自我接纳与肯定的那一个“赞”?这些叩问,都要自己解答。

作者/付臣欢

编辑/刘丹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付臣欢】 【编辑:尹玮】
关键词:朋友圈;点赞;社交平台; 朋友圈;点赞;社交平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