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激发雨花区基层治理新活力

相链区块链

陈红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雨花区坚持党建引领、服务提质、减负增效,基层治理的社会活力日益迸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广度与深度存在较大的提升。但在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雨花区基层治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基层自治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基层自治主要强调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主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中,部分社区在基层自治过程中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待上级指示,缺乏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依靠上级支持,缺乏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请求上级解决,缺乏动员内部力量的能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基层社会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社区之间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例如,部分社区因地理位置、财政支持等优势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来改善社区环境和提升服务水平,而一些老旧社区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物业管理滞后、生活环境较差的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社区的整体治理效果,也会使社区居民缺少凝聚力,居民整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难以提升。

三是基层治理活力亟待提升。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依然存在,属地责任边界不明,导致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影响基层治理效率和协调性。同时,因资源和权限的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任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基层社会治理缺乏特色亮点,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不多,在品牌创建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投入,难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富有活力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推动资源、服务和管理等下沉基层,整体促进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和能力提升。

一是摸清基层治理底数。探索建立“一街一册、一社一档”工作机制,确保每个街道、社区都有详细的档案资料,涵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等方面。全面摸清底数,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社区(村)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于摸底数据,科学分析社区(村)的治理基础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精准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从而强优势、补短板、均衡发展。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二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根据中央、省、市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在区级层面,由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工作部抓具体协调,宣传、统战、政法、民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在街镇层面,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构建“区—街镇社区单元网格微网格”五级覆盖的立体基层网格,形成一贯到底的基层治理架构。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村(居)民群众参与监督机制。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科学高效、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好雨花区群英会、复兴号高铁志愿服务联盟、“红领商港”“红领物业”“马代表工作室”等不同领域示范品牌的引领作用,推动在更多领域、更多行业打造更多知名社会工作品牌。善于总结提炼,挖掘“红色之家”使用管理的成功做法,加强交流学习,推动雨花区“红色之家”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宣传引导,讲好基层治理故事,让广大群众了解基层治理工作,认可基层治理工作,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提升雨花区基层治理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项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是积极打造雨花特色。结合雨花区各街镇自身发展特色和区位特征,继续发挥在基层治理、楼宇党建、志愿服务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基层治理工作实践中“一街一品”典型案例,汇聚更多具有雨花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工作标志性成果。围绕本区域、本行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特色产业,推荐、培育、打造一批“党建强、发展强”典型经验,持续擦亮雨花基层治理党建品牌,进一步明确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升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激发雨花区基层治理新活力,推动雨花区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社会工作部办公室)

【作者:陈红】 【编辑:付臣欢】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