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把基层减负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相链区块链

龙强军 李世亚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调研农村基层减负情况,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既是现实工作需要,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加大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度,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不断把基层减负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一、以更高站位树立正确政绩观,锚定基层减负“总航标”

基层减负关键在“脱虚向实”。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准确无误作决策、抓发展、促改革。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要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科学制定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二要树牢人本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深刻牢记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深入群众、深入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真正掌握广大党员群众所思所盼所想,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反映人民愿望的决策。三要强化激励担当。正确政绩观靠工作来体现,靠落实来保证。落实抓得越彻底、工作成效越大,政绩就越突出。要把为基层减负与激励担当作为结合起来,坚决纠正政绩观异化、权力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积极推进容错纠错机制,更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二、以更大魄力打通机制新脉络,拧紧基层治理“一股绳”

全面落实基层减负,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多措并举推动“上面千条线”在基层“拧成一股绳”。一要明晰权责。为基层减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运用制度手段进一步明确基层治理权责,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难题。要优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责任清单,把上级任务和本级任务规整形成可执行的任务清单,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提升乡村治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二要精准考核。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通过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解决好基层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等问题,推动单一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切实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抓落实中来。三要强化监督。要有效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加强对劳民伤财的政绩观工程、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等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三、以更实举措引领群众共参与,凝聚乡村振兴“大合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乡村社会实践的主体,激发人民积极性和主体性是落实基层减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一要强化村级组织引领作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化“片—组—邻”“三长制”等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农村党员与片长、组长、邻长“三长”作用,构建“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生动格局,为基层治理减负持续赋能。二要打造共建共享治理格局。要以群众身边小事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政府激励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小微项目,探索实践“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共同商、一起干”,把干部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加快形成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三要激活广大群众内生动力。要以本地特色经济为依托,与时俱进打造符合现实需求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过开展“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举办“屋场夜话”等活动,大力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引进“休闲农庄”“乡村研学”“庭院经济”等新发展模式,立足乡村特色亮点、提升群众致富本领。发动群众干、共商共建干,从根本上赋能人民群众,激活广大人民群众内生动力,不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发展合力。

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责任;松绑的是形式主义的束缚,拧紧的是实干担当的状态。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把昔日耗费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上的精力,转变为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人民群众的实干,把基层减负效能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浏阳市龙伏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龙伏镇柘庄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作者:龙强军、李世亚】 【编辑:付臣欢】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