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沙答卷
米熳俊 戴磊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大意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对满足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具有人文意义的高质量、高科技是应有之义。从现实层面看,坚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创新都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融合深厚人文底蕴和前沿科技的生产力才是符合人民和国家需要的。
这是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显著增大,这已成为社会共识。据对全国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调查,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文化和科技融合,在宏观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体上则是社会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必然结果。二者融合将成为推动精神领域生产与需求平衡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将在物质生产和需求的质量与效率提升上展现出强大的促进和增值效应,进一步壮大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这是扎实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显现,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的内向有机聚合力。科技发达时,人性内在和谐可能会遭到破坏,此时就需要文化来调和、制约。此外,二者的相互跃迁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文化创意提升的是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科技创新改善的是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助推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最终实现具有美好人文内涵的科技创新和持久性质量效益经济增长。
二、全面总结长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探索经验
近年来,长沙以文博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园区建设为载体,产消共创为目标,逐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互融、双向赋能。
长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现状。一是聚焦融合园区建设。长沙围绕自身优势资源、产业打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形成以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目前,引进华为、爱奇艺等3800余家上下游企业,成立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等16个研发创新平台。二是聚焦文博资源数字化。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携手湖南博物馆打造“数字汉生活”IP品牌,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核心数据来源,全息影像、云上展览等数字化手段全面铺开,实现从文化数字资产构建、文化IP应用打造、文化数字化内容传播、“文化数字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景呈现,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聚焦产消共创化。长沙目前致力于文化与科技在音视频领域的融合,如马栏云想视频技术研究院与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共同建成全球第一台“视频超算”,万兴“天幕”通过AI技术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音视频内容等,都是该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沉浸式体验”是长沙文化消费的关键词之一,《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一经亮相便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是长沙文旅新地标。
与此同时,长沙文化和科技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度融合支撑薄弱、认识相对片面、内生动力不够、范围偏窄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一一解决。
三、着重把握推进长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实践要求
长沙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活跃,有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答好这道“融合题”,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推动文化创意和新兴技术协同创新,夯实人才、资金及平台等要素保障。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坚持为人民服务,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是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进行全景式考察和显微镜式剖析,坚持“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理念,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内容,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内容;引导文化科技企业主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力营造安全有序、风清气正的文化市场环境。
坚持均衡化发展的双轮驱动。文化与科技关系密切,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发挥以文化创新引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新的“双引擎”作用。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革命文化场景、做优现代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做好创新传播和创造转化文章,不断增强长沙文化内涵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大模型、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研究,发挥长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视频资料数据等优势,加强音视频制作工具、专用芯片等研究和应用。
强化全要素保障的多元支撑。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完善资源要素保障具有基础性意义。强化资金保障,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各类资本有序进入文化科技产业领域;完善惠企政策,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中,对各类文化科技龙头企业给予充分支持,帮助其发展壮大、上市;培育复合人才,引导长沙高职院校加强文化科技相关专业设置,探索“学历教育+实战实训”人才培养机制;壮大集聚平台,汲取马栏山探索经验,构建更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长沙现有数据资源和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为基底,积极打造“文化科技智算”平台,搭建常态化文化科技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浏阳市淳口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