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长沙与厦门大学架起科技合作桥梁
长沙掌上长沙7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实习生 蒋晴)7月28日下午,“2025长沙·厦门大学·企业·科技项目对接会”在长沙举办。活动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政、校、企三方力量,让技术研发从实验室走向长沙生产车间。
活动由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雨花经济开发区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联合主办,长沙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长沙高科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
政校企联动 供需精准“牵手”
本次活动是长沙推动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的缩影。近年来,长沙围绕“4433”产业体系,常态化组织企业走进高校、高校专家团队走进企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转型。
据了解,厦门大学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顶尖的人才储备,这与长沙产业重点方向高度契合。
两项前沿技术将在长沙加速落地。活动现场,雨花经开区与青年人才林榕彬签署“新一代PNT系统产业化项目”落地协议;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孙海信教授团队签署“‘空天地水’通探定导一体化”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示范平台合作协议。
“我们期望借助活动东风,推动高校科研优势与长沙本地产业优势结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园区、市场在全国的格局。”长沙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海波表示。
深化企业培育,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构建常态长效合作机制,主办方编制发布最新版《厦门大学科技成果汇编》,为长沙企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参考;梳理技术需求、对接项目及合作意向并形成专项报告,建立跟踪机制保障成果落地;建设“科技项目对接活动”线上平台,集成成果展示、需求发布等功能,推动“线上预对接、线下深合作”常态化,畅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据了解,近年来,长沙聚焦企业梯度培育、产业能级提升,创新实施“千百十”企业培育工程,形成“梯度培育+精准服务+创新驱动”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为解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长沙还绘制青年人才创业地图,以“生活无忧、创业有翼”为核心,整合吃、住、创业等全周期资源,为人才保障提供精准“导航”。
强大的产业潜力和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吸引了不少厦门学子来长创业。青年人才林榕彬介绍:“园区给我们提供了政策配套和办公场地,还为我们牵线搭桥对接业务,帮助我们和长沙本土企业成功签约。”
专家论道,厚植创新沃土
活动中,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为长沙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和技术路径。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曾念寅深刻阐述低空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与关键技术挑战;信息学院副教授高聪明深入剖析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核心技术;信息学院长聘副教授涂晓彤带来“声音阵列技术”路演,“捕捉看不见的声音”理念激发了与会企业的浓厚兴趣;助理教授陈安军揭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产业变革的巨大潜力。
此外,企业代表湖南伊米森科技有限公司曹添奕、科研机构代表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李涛,直面技术升级中的痛点与需求,迫切呼唤高校智力支持。
“期待以此次对接为契机,深化政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湘转化落地。”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郭诗辉说。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