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囊团”破圈赋能,长沙百名科学教师“沉浸式”充电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张思宇)近日,一场由湖南师范大学大健康研究院科普教育研究所承办的“小学科学教师核心技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在长沙落幕。作为首次由高校全程策划实施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训,本次活动集结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及科普文创设计等多学科专家团队,为100名长沙市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一场“理论+实践+产出”深度融合的系统性赋能,共建科学教育健康生态。

跨学科专家坐镇,构建“全链条”培训体系
“传统培训常局限于单一学科或理论灌输,而本次培训打破了‘碎片化’瓶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范雄伟教授在开班典礼上说。作为领衔专家,他与教育学教授刘德华、地理学副教授易立文、物理学副教授熊举峰、化学副教授邓文芳、设计院王贞副教授等10余名跨学科专家共同组建“智囊团”,围绕“人工智能、科学素养、自然资源、课堂转化”四大模块设计课程体系。
培训首日,刘德华以《跨学科视界下AI赋能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为主题,结合“桥”见湘江美等4个项目制教学案例,抽丝剥茧般阐释如何用AI技术重构科学课堂;易立文与范雄伟聚焦“自然科普课程开发”,指导教师将本土地理资源与生物资源转化为研学素材。
“专家团队既有高校博导,也有全国科普大赛获奖者,课程设计既高屋建瓴又贴近教学实际。”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小学科学教师赵冰清感叹。


从实验室到野外课堂,“沉浸式”实践突破时空边界
培训第二日,100名教师分为7组,在湖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实验中心开启趣味化学实验实操。“茶水变色”“梦幻彩虹桥”“红绿灯实验”等贴近小学生认知的实验,让教师们化身“学生”,在邓文芳、李承志两位副教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
“这些实验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完全可以复制到小学课堂。”参与培训的长沙市花园小学卢佳懿实验记录本上详细标注步骤。
随后,教师们走进湖南师大标本馆、地博馆,在范雄伟与楚欣讲师的带领下,学习“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
当日下午,培训场景延伸至岳麓山野外课堂。“一叶知秋。”范雄伟在地上捡起一片香樟树叶,引导学员通过“六问法”解锁一片叶子背后的科学密码。“将今论古”,楚欣通过引导学员观察岩石裂痕与擦痕,娓娓讲述岳麓山3亿年来的演替故事。
“掌握了将自然资源转换为科学教育资源的方法,每一个座山,每一片林会是一座自然博物馆。”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刘思说。
“每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会表演10个物理实验。”培训第三日,熊举峰的趣味物理实验教学惊艳全场。审美能力将会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王贞向学员展示了科普文创的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

以“产出”为导向,构建培训长效机制
本次培训创新性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3天内完成四大产出:一份岳麓山自然资源调查报告、一节跨学科综合实践课教案、一个自然科普研学课程框架、一组项目式教学课件。“不是‘听完就忘’,而是带着成果回去。”培训班主任沈宇介绍,这些成果将通过长沙教育学院师训微系统共享,形成全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普传播类:‘走出来的博物学’环保教育健康科普行动”支持,高校专家与小学教师共同探索“科研—科普—教学”转化路径。同时,培训全程融入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形成“高校专家—研究生—小学教师”协同指导模式,为科学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新思路。
“这是一次‘破圈’尝试。”范雄伟介绍,培训搭建了高校科研优势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对接平台,是大中小科学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将开放高校实验室、博物馆资源,并联合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更多小学生享受“专业级”科学教育。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