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垃圾围城”,需城市治理“突围” 

相链区块链

  戴先任

  生活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记者在一些城市看到,一些地方通过在居民小区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点、废旧物资回收点(简称“两房”)来提高分类投放和收集效率。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两房”的垃圾处理设施也存在建设进度慢、运转效果差等问题。(7月17日《经济参考报》)

  垃圾处理近年持续成为社会热点。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超4亿吨。面对“垃圾围城”压力,一些地方仓促应对,甚至违规将永久基本农田或溶洞用作“垃圾场”,导致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曝光后,又不得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清理。尽管许多城市加强了垃圾分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海量增长的垃圾而言,现有措施仍显不足。

  垃圾分类推进难,受多重因素制约:相关部门重视不足、责任不清,居民习惯难以养成,物业服务缺位,以及资金缺口等。有效实施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建设现代化、多样化的处理设施,还需强化监管力量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投入。

  当前,人们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多集中于前端分类,后端处置环节则易被忽视。事实上,垃圾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等后端处理同样关键。前后并重,方能形成垃圾分类工作的完整“闭环”。

  垃圾分类不能简单等同于焚烧或填埋。必须构建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置、资源循环的闭环体系:抓好源头治理;对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企业给予政策激励(如减税);对资源化利用不力的企业则需予以惩戒。只有改变“重前端轻后端”的倾向,才能让垃圾处理良性循环,推动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笔者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关键在明确各方责任。个人与单位落实源头分类,收运企业确保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企业严格分类处理。从个人、单位、物业到收运、处置企业,各方均须各司其职、失责必究。同时,需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居民和单位积极参与。形成全链条管理,拧紧各环节的责任链条。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亟须城市治理实现“突围”。垃圾分类的成效,正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检验。各地需高度重视,凝聚各方合力,通过精细化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切实“落地”。唯有如此,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更宜居的人居环境。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戴先任】 【编辑:周意】
关键词:垃圾分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