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破价格泡沫,骑行回归本质
陈登辉 谢雨欣
一边是国际品牌万元级车型价格腰斩,一边是国产新势力以高性价比重构市场格局,2025年的自行车市场,正经历从狂热到理性的蜕变。这一看似突然出现的拐点,实则是供需规律、产业周期与消费文化交织的必然结果。
首先,供需失衡必然导致泡沫破裂。近几年,“骑行热”曾让自行车成为新中产的身份符号,也为资本与产能的狂热扩张埋下了隐患。而随着户外娱乐方式多元化、跟风消费退潮,需求端骤然萎缩,供给端产能未能及时收缩,形成了尖锐的“剪刀差”。
其次,国产品牌的崛起,加速了消费的理性回归。随着国产“平替”,能以进口品牌1/3的价格提供同等配置。消费者开始追问:碳架与铝架的差异是否值得万元差价?顶级铝架是否逊于入门碳架?当技术参数取代了品牌光环,市场便完成了从身份焦虑到实用主义的进化。
最后,竞争的白热化加速了大浪淘沙。技术壁垒的消融使高端配置加速普及,碳纤维材料、碟刹系统成本骤降,促使万元级技术下沉至大众市场,依赖进口组装的企业难寻生存空间,供给端得以逐步降温。
自行车市场的价格风暴,是行业挤掉泡沫、回归本质的必经阵痛。对消费者而言,当下是理性选择的窗口期;对企业而言,则是告别投机扩张、深耕核心技术的转折点。自行车曾经是我们身边最重要的出行工具,许多老百姓对自行车品牌的记忆,还停留在“永久”“凤凰”上,那时车轮承载的,是朴实无华的幸福。
>>我要举报